足跗关节固定矫正足部畸形的治疗体会

/ 1

足跗关节固定矫正足部畸形的治疗体会

张广权

张广权(黑龙江省肇东市骨伤医院151100)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383-01

足部畸形在儿麻后遗症中最为常见。如马蹄足、内翻足、外翻足、高弓足和跟行足等,在具体的患足上,常合并几种畸形,如马蹄内翻足。笔者在儿麻后遗症足部畸形的矫治中,通过足跗关节融合与相应的肌腱延长或缩短术,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其中2例为双足,共24只患足。马蹄内翻19例,马蹄外翻2例,仰足趾1例,男17例,女5例,最大年龄38岁,最小年龄12岁,二关节融合(距舟、跟骰关节)5只患足,三关节融合(距舟、跟骰、跟距关节)19只患足。

2病例选择

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选择病例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2.1病程:一般在发病2年或功能不再恢复后进行,过早手术,其效果难以估计。

2.2年龄:多在15~30岁之间为宜。年龄过小,骨端软骨成份较多,术中骨骼的破坏会影响足的发育或导致小足畸形。年龄过大,骨质退化骨愈合缓慢,使手术并发症增多,术手效果多不理想。

2.3肢体短缩情况:正常人对肢体短缩有三种代偿方式:即骨盆倾斜,膝关节伸直步行,马蹄步行。上述三种方式能补偿5cm左右,当超过5cm的短缩时,躯干出现摇晃,此时延长肢体则是合理的治疗方式(如骨盆、股骨、胫骨等的截骨延长),否则手术效果不佳。

3手术设计原则

足部畸形,其手术设计首先要恢复正常的负重力线,足的负重为跟骨、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点负重,步态稳定。马蹄是是第一第五跖骨头负重,左右尚稳,前后不稳,跟行足是一个负重点,前后左右都不稳。因此足放平是解决负重的关键。

4治疗及效果

4.1治疗:本组病例采用足跗关节融合与相应的肌腱延长或缩短术。手术分:(1)畸形矫正术如肌腱或筋膜切断,肌腱延长以及关节囊切开术等。(2)足跗关节融合术,如二关节融合,三关节融合。

4.2结果:本组22例患者,24只患足通过随访、复查、摄片和物理检查及患者的自述效疗效分为五级:

I级:优:关节畸形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好。Ⅱ级:良:关节畸形大部分矫正,关节稳定性较好。Ⅲ级:中:关节畸形部分稍矫正,关节稳定性尚好。Ⅳ级:可:关节畸形稍矫正,关节稳定性尚可。V级:差:关节畸形未矫正,关节稳定性差。按上述方法评价,本组24只患足中,优6只,良11只,中4只,可1只,差2只(因切骨不良,矫正不良)。

5讨论

5.1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肢体瘫痪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所以又称小儿麻痹症。在儿麻后遗症中,常见的是足部畸形,畸形的发生主要是肌力不平衡,一组肌力强大、对抗组肌力减弱或消失引起强大组肌肉挛缩,畸形亦因此固定。早期可松解挛缩的软组织、肌腱纠正畸形。若畸形未及时治疗,关节韧带、骨骼的压力不匀,出现骨骼的畸形,治疗则需软组织、骨骼一并解决。

5.2足跗关节固定已在足部畸形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看是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操作严密精细,设计对位精确的手术。如果手术操作粗糙,不从患肢肌力、功能和导致畸形的因素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关节固定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如切骨不当,对合不紧,畸形矫正不足,术后畸形复发,负重不稳,骨不隔合,患足疼痛等并发症。

5.3提高手术疗效:解除病人痛苦,最终使病人解除疼痛,矫正畸形,稳定关节,最大限度地改善肢体功能。笔者认为文中所提到的病程,年龄,肢体短缩情况,应重点考虑在手术病例的选择中。负重力线,肌力平衡及关节的稳定和肢体延长的应用亦共同考虑在手术设计之中。还要注意血管、神经的保护,截骨充分和紧密对合。截骨平面用克氏钢针交叉打入,既可起固定作用,又可起加压作用,有助于关节的融合。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