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杜巧巧1张淳2

◎杜巧巧1张淳2(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191-02

摘要:传统的阅读课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一种优质的教学情境,令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主体性也得到有效地培养呢?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以高二英语下第十四课Freedomfighters为例,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目的。

关键字:任务型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育部,2001)任务型教学,又称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建议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理论简介

(一)基本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其倡导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去课堂上系统教授语法的做法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参与并完成任务能为他们提供交际的真实情景,启动他们真实的语言学习。实际上,该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左焕琪,2007)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thingswiththe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要素。

1.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

2.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3.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4.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

6.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

2.形式/功能原则。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3.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

4.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

5.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

6.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

(四)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步骤.

1.前任务(Pre-task)——介绍话题与任务。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2.任务环(Task-cycle)。任务环(Task-cycle)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三类: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bydoing”,并从中获得学习经验,享受成功喜悦。

3.语言重点(Languagefocus)。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鲁子问,2002)

三、英语阅读课任务设计示例

下面将以高二下新教材Unite14Freedomfighters(reading)为例,来展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教育部,2006)

(一)教学任务。

1.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掌握其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

4.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活泼有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程序。

1.导入启动。

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吴明红,1999)通过课前讨论一幅画(图1)的内容展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谈:

(1)Whatcanyouseeinthepicture?(Theblackweretreatedunequally)

(2)Howwouldyoufeeliftherewerelawsinyourowncountrythatmadeyouwearasign,andonlyallowedyoutogospecialshops,restaurants,schools,orseparatepartsinparks,onbuses,theundergroundortrainsbecauseyouweredifferent?Discussyourfeelingswithyourpartner.

(3)Ifyouwereinthatsituationwhatwouldyoudo?Justobeyorfightforfreedom?

借助图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马上投入到课堂中,通过看图导入启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力并联系自己已学的知识。

2.引入课文。

展示图(2),教师向学生问有关MartinLutherKing,Jr的问题:

(1)Whoisthemanandwhat’shedoing?(Kingwasdeliveringspeech)

(2)HowmuchdoyouknowaboutMartinLutherKing?

(3)Haveyoueverheardofhismostfamousspeech“Ihaveadream”?

3.听录音

这是一个材料输入的初级阶段,学生边看课文边听录音,并带着问题去听,此阶段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关于文章主旨大意的,如:

Whatisthemainideaofthewholepassage?

4.快速阅读。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大约需要2-3分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的先决条件,要求学生阅读时不出声、用心读,不复视,培养他们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屏幕上显示下列判断正误的细节问题:

(1)MartinLutherKing,Jrwenttouniversitywhenhewaseighteen.()

(2)Blackpeoplerefusedtotakebusesformorethan18months.()

(3)Blackgirlscouldnotmarrywhiteboys.()

(4)RosaParkswasarrestedforhittingawhiteman.()

(5)TheCivilRightsActwaspassedin1965.()

5.深度阅读

此阶段不仅要对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还需要对阅读材料里出现的新语言点进行讲解,练习。(黄剑茹,2001)此阶段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需要学生仔细推敲并组织。如:

(1)Ifyouwereaskedtomoveparagraph1toanotherplaceinthereadingpassage,wherewoulditbestfitin?

(2)MartinLutherKing,JrfoughtforthecivilrightsofblackpeopleinAmerica.Whichcivilrightsdidhewantblackpeopletoget?

(3)Kingbelievedthathecouldreachhisgoalthroughpeacefulactions,notthroughviolence.Givethreeexamplesofsuchpeacefulactions.

这些问题处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并进行解答。

6.角色扮演。

经过了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MartinLutherKing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全班学生每两人一组编演对话,假设现在是1966年,其中一个学生是电台记者,另一个是马丁路德金本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训练,保证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并邀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这样做可使学生提高对话能力,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郑士强,2003)

7.模拟演讲。

提到马丁路德金,当然不能少了他的演讲“Ihaveadream”。教师打开多媒体软件影像,播放金的演讲,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学生也可以边看边模仿,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开阔视野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和演讲风范。

8.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课文,写一篇人物传记。

四、结束语

经过教学实践,可见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起着语言习得的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往往要在日常生活或具体的交际情景中才能获得。(胡春洞,1990)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规定的教学大纲和一定的教学方法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自己课堂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从一个现成的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者和理论探索者。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操作要求。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越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高中英语任务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1

【5】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6】吴明红“阅读教学中‘读前活动七法’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7】黄剑茹“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9期

【8】郑士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