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馨薇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本文对刀笔的实体形态,以及秦汉不同期间内其功能的变化等方面来论证“刀笔”一词语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秦汉;刀笔;语义演变;历史轨迹
学者对秦汉时期“刀笔”的解释分歧很大,张守节《史记正义》对“刀笔”的注释为“古者无纸笔,用刀削木为笔及简牍而书之”[1]p1959;李贤的《后汉书·刘盆子传》注中对“刀笔”的注释为“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2]p482颜师古认为“刀所以削书也,古者用简牒,故吏皆以刀笔自随也。”[3]等等。今王利器的《史记注释》和杨燕起的《史记全译》对其解释为:“刀笔”写字的工具,古代用笔在竹简上写字,有误,则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笔连称”。[4]p2567《辞源》关于“刀笔”词条的解释为:“刀,笔都是书写之工具,古代记事,最早是用刀刻于龟甲或木简上,有笔以后,用笔书写在简帛上,故刀笔合称”。[5]p1979那么“刀笔”之义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理解。
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很多词的意义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词义会发生转移,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感情色彩的转变,词义的引申等等。“刀笔”一词的发展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书写工具的变更,文字载体的变迁,其意义也发生着变化,所以对于“刀笔”的词义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下面将分时期对秦汉时期刀笔之意进行阐述,这里的分期是
1.秦到西汉早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刀笔”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仅《史记》一书就出现十多处[3],《汉书》中也多次出现,面对不同的解释,首先需要弄清楚刀笔实体形态及在此期间他所起的作用,是一种书写工具还是修改工具呢?随历史的发展它的作用又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从刀笔的实物形态、此时的书写工具及与书写工具相关的墨等方面来解析其功能及变化。
1.1“刀笔”为一实体
关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有争议,清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中有“古刀笔,青绿裹身,上尖下环,长仅尺许,古人用以杀青为书,今入文具”[6]从中我们可以知此刀笔为一青绿色上尖下环的一个实体;《渊鉴类函》中有“怀铅笔,畜刀笔把三寸,赠一抱”[7]之说,此处刀笔三寸,也为一实体,又有“金马刀,刀:师古曰‘凡蜀刀有环者也,古者用简牒吏,皆以刀笔自随,蒙氏制笔,汉兼用书刀,谓之刀笔,博古图有汉刀笔。”[7]此处刀笔也为一物,博古图有“刀笔”之图。
在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的一家仿古作品店面里,仍有用“刀笔”篆刻的简牒,并且店主现场使用“刀笔”刻字,刀笔下端是锋利的刀片,上端为木柄,在这些民间艺人手中灵活的舞动着,十多分钟一片竹简就刻完了,听他们说在简牒上刻字分阳刻和阴刻,古代在毛笔流行以前多使用此书写工具。今天在书法艺术界,尤其是篆刻书法界,刀笔一词仍十分流行,而所谓刀笔即一种篆刻工具。
所以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文化的遗存来看“刀笔”都为一实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产生的功用和范围有所变化而已。
1.2当时之书写工具
至于书写工具,有人说这一时期应是毛笔了,文献最早关于毛笔的记载是《博物志》的“蒙恬造笔”[10]。崔豹《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11]目前考古发现能够见到的较早的毛笔是战国中期以后的,当时的毛笔制做方法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所以无论是从考古学还是文献学上看,毛笔在秦汉早期已经发明,并且已使用,但是否普及呢?
一个的词语的产生,必定和某个事物的普及流行有关。秦代的毛笔与战国时代的毛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秦蒙恬总结前人使用毛笔的利弊,加以改进,成为更加进步的笔。这种经过改进的鹿毫毛笔,比着仅能染墨成字的那种原始笔来,有了很大的进步。汉代的毛笔与秦代的毛笔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较大的改进,笔杆主要由竹做成,笔直均匀,笔杆的另一头削成尖状,有的笔杆上刻上了名字,如1972年在甘肃省的两座汉墓[12]中就出土了两支这样的毛笔。这说明毛笔的发明到流行普及还有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战国中后期或者“蒙恬造笔”或蒙恬改良笔之前,毛笔的大量普及使用还缺少环境。另根据当时的信息交流和交通便利的程度,再加上秦朝的短暂统一,以及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秦末的农民战争等这些都成为限制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蒙恬改良笔之后,观念中毛笔应广泛使用的想象实际要受诸多历史因素的限制的。所以这一时期毛笔已经出现并且使用,但并不普及。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李正宇最近在《敦煌古代硬笔书法》(李正宇学术文集)发现:“中国古人最初制做毛笔,只是用于绘画,不是用来写字,当时的权贵还把它作为贵重物进行陪葬。从考古发掘看,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西汉以前的十多支毛笔中,最早的莫过于战国,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中,都曾发现过毛笔。令人惊奇的是,同墓出土的简牍文字却不是毛笔蘸墨写成,而是用硬笔蘸漆书写。这就说明,当时少量出现的毛笔,并不用于写字,‘竹梃蘸漆而书’才是战国时期的书写习惯。”[13]
尹定国撰的《说文所存古史考·古代之艺文》曰:“宋赵希鹄及元吾丘衍皆谓古时以竹條削尖蘸漆书写,谓之‘竹挺’证之说文,实可确信。……《管子·霸形篇》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笔墨…”[14]p100。又一次证明了“竹梃蘸漆而书”和“用刀削木为笔及简牍而书之”的事实。
《释名·释书契》中有:“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有曰写…[15]”所谓刺,用“带尖之物”比“毛质之笔”解释要合理的多。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可知”竹條削尖蘸漆书写”,“削方笔墨“或“笔刺纸简”其书写工具都不应为毛笔,而张守节的“用刀削木为笔”则更适合此处文献记载的内容。《格致镜原》有“今之锲家以汉刀笔自负,将字画残缺刻损边旁,谓有古意…”[7],
有以上可知,当时的书写工具有三种,一“刀笔”;二削木为笔的笔,三毛笔。但毛笔并不是主流的书写工具。
1.3墨的使用和制造
与毛笔相关的“墨”的制造也是毛笔书法普及的重要条件。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直到汉才有人工制墨。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16]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17],现有文献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天然墨和半天然墨的书写材料有其弊端,而人工制墨到汉以后才出现,所以这也是影响毛笔普及的重要条件。
1.4刀笔功用的转变
从笔的产生和改良,墨的使用和发明,文字的发展历程,古代文献的记录和一些考古资料来看,在西汉中期以前,毛笔可能已经使用,但普及还需一段时期,那么这一时期的书写工具可以是以前的用以“刀刻”的“刀笔”,或削木为笔,当然还会有毛笔,但毛笔不是占绝对主流的书写工具,所以在毛笔书法到来之前,中国书法史还有一个过度的时代。即“漆书”,《书林清话》云:“古者止有竹简,曰汉简,曰杀青……而其用二,一为刀刻,说文解字云‘八体之刻符是也’;一为漆书,后汉书杜林传于西州的漆书古书尚书一卷”[18]。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有“简册:是古籍的最初单位名称。按我国古时典籍多刻写于竹简之上,秦汉时公牍文书不得随意更改,多用刀刻写,所以《史记》称萧何为‘刀笔吏’”[19]p81。
词汇的产生存在一个滞后效应,也就是说“刀笔”应该指此词产生时或之前很普及流行的工具,而在秦汉时期,尤其是前期,刀刻和漆书应是并存的社会现象,刀笔一方面作为刻字的书写工具,一方面做为削木为笔的刀。所以《史记·酷吏列传·郅都传》:“临江王征诸中尉府对薄,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20]p2381《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補》载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古者无纸笔,用刀削木为为笔,及简牍而书之。”[21]p1959辞源也用张守节之解释。[22]p1979较符合逻辑思维的。
2.西汉中期到东汉
2.1书写工具的变化
西汉中期以后,可以说是毛笔时代的真正来临时期,所谓真正兴盛是指无论是哪个阶层,下至庶民,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毛笔都是他们最常用最普及的工具。汉代的毛笔与秦代的毛笔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较大的改进,这时的毛笔的笔毛已不再局限于兔毛,而且还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与此同时,毛笔的制做还开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笔毛,这样使制做出来的毛笔既实现了刚柔相济,又达到了便用写字的目的。毛笔的改善发展,为毛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这一时期毛笔也有适合他生存的土壤,至汉代,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人工制墨的开始,及制作工艺的改进,极大的促进了毛笔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毛笔的改良、丸墨的发明、都是毛笔大行于天下的前提条件。
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威武汉简、西域汉简、长沙汉简、江陵汉简、云雀山汉简[24]等大量汉简的发掘,证明汉是简牍时代的繁盛期,这一时期出土的汉简文字墨迹大都清新,证明毛笔的普及及毛笔时代的来临。而且,虽然考古界对西汉时期是否有纸还未定论,但即使有纸,也一定没有普及使用,简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字载体。在纸发明以后到东晋以前还有一个纸和简帛共存的文字载体时期。总之简帛在这一时期对于文字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刀笔的功用
毛笔的普及使用,人工制墨的产生和工艺的改进,以简帛为主的文字载体流行,使“刀笔”之意从“削木为笔”转变到“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据陈梦家先生说:“威武木简,尤其是《燕礼》的若干简,写字的一面当亮有泽,不同于背面,并发现凡削改的字墨痕往往化开晕开,…[23]”这也说明此时用“削”即刀修改谬误处。所以《辞海》谓:“刀笔,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后汉书·刘盆子传》中:“其中一人出刀笔,谒颂货”,章怀太子李贤注之:“刀笔,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放在这个历史条件中还是可行的。
3总结
刀笔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化。纵观历史,随着书写工具从刀笔刻字到削木为笔,及简牍而书之再到毛笔的发明、普及使用(有时几种书写工具在同一时代共存),“刀笔”一词的词义也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书写工具到削木为笔的工具,再到后来的修改工具的转变,因此对刀笔的词义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历史发展中去解释。
[作者简介]:朱馨薇,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曹魏文化研究所成员
参考文献:
[1][21](日)水泽利忠校補(日)龙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6][20]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史记》参照宋庆元元年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四十
[4]王利器.史记注释[M].三秦出版社1988
[5][22]辞源.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79
[6]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参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雍正刻本卷四十文具类四
[7]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张英《渊鉴类函》参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百四文学部十三
[10]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晋张华《博物志》参道光指海本明古今逸使本
[11]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晋崔豹《古今注》下问答释义第八参明正德嘉靖间顾氏文房小说本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12]睡虎地秦墓竹简[M].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3]李正宇.敦煌古代硬笔书法.[M]
[14]尹定国.说文所存古史考·古代之艺文[M].
[15][汉末]刘熙.释名·卷第六·释书契.[M].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八年,明嘉靖翻宋本影印
[16]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汉官仪》宋绍兴临安府刻本
[17]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齐民要术》卷第九笔墨第九十一参明刻本四部丛刊景明鈔本
[18]中国基本古籍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19]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M]山东,齐鲁书社2005.3
[23]简帛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注:中国基本古籍库为大量古籍的电子影印版,本文主要引用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资料。网址:http://lib.gz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