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珊珊(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急诊科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物质名称、毒物侵入途径、去向及转归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1265例,男女比为1.04:1,男性多于女性。中毒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年龄组(占52.96%),此年龄组中男性多于女性(男52.23%、女47.77%),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占28.85%)。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61%。中毒患者的职业排在前4位的是个体开业、农民工、家务及待业人员、儿童和学生。45.45%的中毒发生在饮食娱乐等公共场所。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夜间,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28.93%。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70.75%)。97.08%的患者治愈出院,1.42%患者死亡。结论本研究为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有关综合性医院急诊中毒的基本资料,为急性中毒防治及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中毒急性流行病学急诊室医院
急性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病种,因其发病急、症状重,对人的生命危险大,成为急诊科的危重疾病之一。大量毒物在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并使机体损害,同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即称为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将急性中毒分为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毒物中毒和虫兽伤中毒等四类[1]。急诊中毒事件在整个急诊急救病例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2007年卫生部的全国卫生部门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资料中显示,“损伤与中毒”在疾病构成比位列第一,为12.84%,在县级医院住院病人中位列第三,为15.63%。众所周知,脱离毒源,尽早清除未吸收的毒物,及早排毒解毒在中毒抢救中,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在急诊对病人早期施救必不可少。急性中毒救治形势严峻,加大加深对急性中毒疾病的研究是一紧迫任务。现将我院急诊科2011年的急性中毒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独立布局,有完善的ICU设施,是柳州市的中毒急救中心。急诊科暨中毒中心承担内、外(含皮肤科)、儿、妇产、耳鼻喉、眼科等全部急诊患者的接诊任务,本研究调查为2011年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各类急性中毒患者。
1.2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按照中国预防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设计独立的调查记录,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所在区域、发生时间、中毒发生时间、地点、中毒原因、意图、毒物种类、毒物侵入途径、去向及转归等。并对急诊科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到急诊科就诊的中毒患者均由接诊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中毒患者调查表。
1.3统计学方法每日检查、审核调查表,并将调查表内容全部输入由广西医科大学信息部编程的多功能软件,结合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研究其规律。
2结果
2.12011年我院急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图1。全年急诊患者为48963例,其中中毒事件260宗,共收到1265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占全年急诊患者的2.58%,其中男645例,占50.99%,女620例,占49.01%,男女比为1.04: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2个月~85岁。从图1可看出急诊中毒患者的高峰年龄段为20~29岁(670例,52.96%),30~39岁组次之(365例,占28.85)。20~29岁年龄组中男性多于女性(男350例,52.23%,女320例,47.77%)。
2.22011年我院中毒患者就诊月份分布见图2。从季节看,以12月、1月、2月3个月份为最多,占全年的61%,1月份出现最高峰,达65宗,共459人次。主要中毒物质为一氧化碳、酒精、药物;以4月份中毒患者最少,为64人次。
2.3中毒类别、原因和地点分布中毒类别中首位为酒精中毒占37.79%(478例)(见表1);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占32.09%;意外中毒占急性中毒的46.4%,其次为自杀占28.93(见表2);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饮食娱乐等公共场所中毒,共575例(45.45%);其次为家中,共389例(30.75%),见表3。
2.4中毒患者的区域及职业分布柳州市区划分为5个城区,我院地处鱼峰区、柳南区之间,且因是柳州市中毒急救中心,在周边六县中的影响较大,故59.43%的急性中毒患者来自郊区及周边县份,26.12%的患者来自其他的三个城区。儿童和学生占11.24%,干部职员占7.83%,工人占11.29,农民、民工占21.57%,个体开业占25.13%,家务及待业人员占20.16%,退休占1.02%,其他占1.76%。
2.5毒物侵入途径及中毒事件昼夜分布经消化道慑入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占70.75%;其次是经呼吸道吸入(28.22%);经皮肤黏膜(1.03%)进入。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夜间时段,且以20:00-24:00最多,占32.31%,其次为00:00-04:00,占26.92%。
2.6中毒患者的转归及死亡原因1265例中毒患者中死亡18例,死亡率为1.42%。死亡病例中,一氧化碳中毒占首位(10例,55.56%)。
3讨论
急性中毒是摄入毒物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中毒表现。其突发、危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极大,不容忽视,大多数患者需要急诊服务。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中毒是我院急诊科常见病,占同期急诊患者的3.39%,发病率不低,提示急性中毒的救治在急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急性中毒是急诊学科的一大特色,要重视提高急性中毒的救治水平[2],不断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对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培训,加强急性中毒抢救网络的建设,继续推行“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性中毒中心”模式,提高急性中毒的救治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毒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与一些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3,4]。我院阮海林等[5]2005年报道的急性中毒疾病谱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有机磷中毒及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本研究发现酒精中毒患者仍占据首位,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且以男性为主。这与其报道的急性中毒疾病谱相一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域文化等因素,饮酒早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及盛行的交际方式。此年龄段正是人们工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且工作应酬及社交活动频繁,饮酒机会增多,而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又相对较大,进而导致男性酒精患者居多。饮酒后人的自制能力下降,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对个人及社会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教养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适量饮酒,文明交际。其次为食物中毒,较2005年的研究排名上升。这与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密不可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公共场合就餐的机会增多,且直接食用半成品、成品或不洁食物增多,多发生于集体就餐的时候,如参加各种宴席、学生在食堂就餐等情况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例数虽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忽视且其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市冬季气温较低,天气湿冷,很多市民使用煤气热水器洗澡,且经常出现回南天气,空气流动性差,市民为防止家中潮湿多不愿开窗通风,燃烧不完全的一氧化碳等废气无法排除室外,人体吸入较多一氧化碳后引起组织和细胞缺氧,进而导致头昏、胸闷甚至昏迷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仍是至关重要的。
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饮食娱乐场所和家中。中毒时间多发生在夜间时段,其原因可能为白天人们忙于工作和学习,一天的压力及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在下班后才得以释放和宣泄,或是酗酒或是引发家庭矛盾问题激化而服毒自杀,且我市夜生活内容丰富,人们习惯过夜生活及晚休息,使得夜间中毒事件频繁发生。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是中毒原因中不能回避的现象,且以女性为主。这可能女性感情比较脆弱、生活压力大、家庭矛盾、婚姻不美满等因素有关。且社会弱势群体及青少年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潘跃进等[6]提出面对日益增多的自杀现象我们应该引起三方面的重视:一是全社会各界在不同层面加强干预,尤其是对较多弱势群体存在的领域,多方位改善其生活,生存环境,消除当值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二是加强心理干预,在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防患于未燃。三是医疗行业对急性中毒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研究,除了急诊救治、挽救生命外,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中毒患者的并发症、后遗症,保证期生活质量。
中毒途径以消化道摄入为主要途径,因此,争取尽早、尽快催吐、洗胃、活性炭、导泻对中毒者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摄入一定量的毒物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多种形式影响人体生物学反应并因其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严重损害机体功能,甚至危急生命。毒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后可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表现,组织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者终身残疾。中毒程度与毒物的直接作用部位及毒物的摄入剂量、毒理特性及机体状况和耐受性有关[1]。因此尽快促进毒物的排泄,恢复身体机能是至关重要的。故急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和医护人员要把中毒疾病纳入学习和培训的重要内容,要以急诊中毒疾病谱中排在前10位的中毒疾病作为急诊医学医生培训的基本内容,加强加快中毒救治人才的培养,更好的掌握中毒的紧急救治,提高中毒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
对于各种急性中毒防患于未然则应该是首当其冲的。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宣传使用药品毒物的安全,完善监督药品管理,加强对人们心理卫生的教育和指导都可以有效的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聂书伟,王伯良,许昌泰.急性中毒634例的类型与临床救治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9):1427-1429.
[2]陆一鸣.要重视提高急性中毒的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37-438.
[3]曹钰,余海放,胡海.急性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分析[J].四川医学,2005,26(5):529-531.
[4]杨立山,李文峰,奥海航等.2556例急性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26-828.
[5]阮海林,杨春旭峰,冯小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41-143.
[6]潘跃进,李济福,杨会琴.急性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5):2773-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