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前测实现有效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把握学情前测实现有效建构

吴小姿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

吴小姿

摘要:学情前测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加以运用,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学会借助学情前测寻找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

起点调整教学方案。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曾执教研讨课“图形的旋转”一课。第一次磨课时,虽然课前也进行了相关生成的预设,但课堂生成还是让笔者措手不及。

【场景再现】初步感知旋转三要素后,教学三角形的旋转。笔者先出示方格纸上的直角三角形AOB,让学生想象将三角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引导总结旋转方法。接着,学生尝试将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位置。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将线段OB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180°,有的无从入手。由于课堂时间不够,本环节匆匆而过,学生依旧云里雾里。

这样,第一次“基于经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关于图形的旋转,学生的起跑线在哪儿?难点是什么?能否借助学情前测寻找学生学习起点,充分运用学情前测结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以《图形的旋转》课例研讨为例,进行了有益尝试,让“学本课堂”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一、借助学情前测寻找学生学习起点

针对第一次教学研讨中存在的困惑,笔者课前对要开展研课的班级58位孩子进行一次学情前测,旨在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方案。下面以《图形的旋转》为例,举例说明笔者是如何抓住调研内容及调研方式两方面进行学前测,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完成教学重构的。

【学情前测的内容】

学情前测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与能力的前测(了解新授课前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能力)。

【学情前测的方式】

1.问卷调查

即设计一张问卷,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前进行以下问卷调查。

《图形的旋转》学情前测调查表

学校:班级:姓名: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的运动是平移,哪些图形的运动是旋转?

(2)想一想,三角尺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会到什么位置?

(可以画一画,不会画的可借助学具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

学情调研结果分析:

关于问题1:通过前测发现,对于第1-4的辨别学生正确率为100%;第5个正确率65.5%;第6个正确率为55.1%。(为了进一步了解错误认知孩子的真实想法,后面又结合访谈形式开展学情调研。)

关于问题2:从前测结果看,课前学生能正确画出或摆出旋转后正确位置的仅占10.3%;58.6%的孩子画出的结果是将三角形AOB的一条边OB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度,另一条边OA位置不变,然手连接AB,因不理解“旋转角90度”的含义,结果出错;还有31.1%的孩子看不懂题目含义,不能正确辨别顺、逆时针方向,无从下手。

教学方案设计改进启示:三角形的旋转环节除继续巩固图形旋转三要素外,重点要处理“旋转角90°的理解”。可通过“90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将视觉从整个图形的旋转移到其中某一条线段的旋转。把简单平面图形的旋转归结为线段的旋转,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为后面画图作准备。

2.谈话交流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直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通过学情前测发现,针对问题一,很多孩子认为图5和图6的运动方式不是旋转,在与错误认知的个别孩子交流时,我们有了如下对话:

师:你知道什么是旋转吗?

生:电风扇转动、风车转动、时钟转动……

师:那你知道旋转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在转。

师:怎样的转?

生:……

师:老师这扇子打开是旋转吗?(演示)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转一圈。

可见部分学生存在着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整圆周运动才是旋转的偏差。

教学方案设计改进启示:本节课是从三要素的角度来认识旋转变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仍然需要借助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因此新课伊始应有意识地选择典型事例引入新知,唤起学生对旋转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助推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把握,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二、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调整教学方案

学情前测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乃至设计教学评价的依据。二次设计时,笔者针对前测结果将预案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学情调研的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重建】

1.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

(1)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图形的运动是平移,哪些图形的运动是旋转?(2)以钟面为例,教学顺时针、逆时针方向。(3)揭示课题。

2.认识旋转的三要素,感悟旋转的特征

(1)笔的旋转——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自然而然产生旋转三要素的需求

①学生在桌上尝试将笔进行旋转。

②展示几位同学的转法,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旋转三要素。

(2)线段的旋转——抽象、巩固旋转三要素

(3)三角形的旋转——渗透化归思想,将图形的旋转转化为线段的旋转

①出示:方格纸上的三角形AOB(如右图)。

想一想: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会到什么位置?

②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想象。

③顺时针?绕点O?90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想一想:三角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会到什么位置?

(4)思考: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应用与拓展,感受旋转之美

二次教学——基于学情调研分析及运用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实施,一气呵成,亮点频出:关注学段衔接,基于学生需求,将多种活动有机结合,观察、想象、操作、思维并重。由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入手,把握概念本质;接着研究笔的旋转,认识旋转的三要素;然后抽象为线段的旋转,发现旋转的特征;最后研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把图形的旋转归结为线段的旋转。

“磨课·磨人”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但笔者的思考并未画上句号。只有基于学生经验,对接孩子学习逻辑,才能顺学而导,实现以学定教。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学情前测准确把握学习起点,顺应学生需要,灵活地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定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陆春华.学情前测工具开发及教学实施——以数学学科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5).

[2]孙建平.学情前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例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3).

[3]陈杰琦,何敏.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华阳学校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