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冰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步建构起来的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的传统,给新时期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造成了一系列困难。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总以为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心理品质和“外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其实不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道德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情感能力的培育,这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及提高其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情感
在道德领域,认识与情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道德认识总是渗透着情感的认识而道德情感也总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并交织着认识的情感。道德认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受教育者对特定对象的道德认识就没有对特定对象的道德情感倾向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这里,我们之所以要重视道德情感教育,是因为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一、健康的情感是人的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情感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既是人与客观事物联系的中介,又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根本特征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因为情感的产生与表达是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基本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方式。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情感方式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情感倾向决定了人们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受共同行为规范的制约,必须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这种共同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赞同性情感的基础上。此外,情感方式决定了人们共同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展开,成为把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在人们的共同活动和相互关系中,情感因素对人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为人们既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也需要有人接受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果一个人因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而生活在处处被人反对、被人恨、被人鄙视和被人嘲讽的环境中,自己情感找不到一个可以表达、可以为人所理解的地方,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为了求得心理的平衡,他就要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寻求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一致。道德情感教育正是借此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力量的。
第二、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因素。人们的道德情感常常出现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即情感的两极性。积极性情感能引起人们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人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消极性情感会使人们感到痛苦、厌恶、烦燥、悲观、心神不定,无力从事正常的活动。适当的道德情感教育能使人克服消极性情感,增长积极性情感,从而使人的情感转化为人们进行各种有益活动的强大动力。
第三、情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情感是主体意识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突出地表现出主体的主观特征和主观体验。而人的情感的主观特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体性,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个体性的体验而形成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个体独立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性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创精神和主体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积极的道德情感教育能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个体独立性情感,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第四、情感具有巨大的感化和陶冶作用。在情感的表达与接受过程中,能够以情动情,引起情感共鸣,使情感具有感染性,这是道德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的这一特征可以使道德情感教育发挥出说理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即感化作用和陶冶作用。情感的感化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以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暖式感化,以感染、激励为主的形象教育式感化,以激起比、学、赶、超激情为主的示范式感化,以文学艺术手段进行的艺术典型感化等。陶冶作用主要是以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环境中形成的某种情境就有较强的陶冶作用,当人们在一种布置优雅、窗明几净、秩序井然、生机勃勃的情境中生活时,会得到某种优美、愉快、和谐的情感陶冶;而生活在丑陋肮脏、秩序混乱、死气沉沉的情境中就会受到某种消极、空虚、无聊情绪的影响,就不可能产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根据道德情感的性质、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还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此,要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包括正确的爱憎感、成就感、荣誉感、义务感、使命感、责任感,鼓励追求生活中的美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可见情感在人们追求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更应动之以情。因为理不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是不可能转化为符合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故所谓“情不通则理不达”。因此,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道德情感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道德情感倾向性,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韩迎春陈日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问题[J].理论导刊,2009(6).
[3]宋元林罗建文.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道德情感[J].湖南社会科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