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晚会是电视艺术中的重要品种,也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导演是电视晚会的总设计师与总指挥,要对整台晚会的文学剧本进行阐释与再创作,要确定整台晚会的主题(不仅专题晚会如此,综艺晚会亦如此),规划创作风格,设计晚会结构,指导演员表演,还要对场面调度、画面结构、造型表现、音响配置、音乐安排、灯光运用以及布景服装、化妆要求等负总责。由此可见,电视晚会导演是整台晚会的核心因素,是晚会优劣成败的决定因素。
而要做好电视晚会的导演工作,就必须熟悉电视晚会导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础与前提,从而在具体的导演工作实践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为此,笔者就此发表几点粗浅之见,以与同行切磋。具体而言,电视晚会的导演艺术,有如下几大审美特征。
一、现代性与综合性
电视晚会同整个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一样,都是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因此现代性是它的最本质、最突出、最明显的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电视是用光电结合的原理,以电子技术反映特体影像,通过卫星无线电波进行视频(画面)与音频(声音)同步传送。
电视晚会的现代性还表现在: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图像压缩技术、数字音频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传媒新技术的涌现,电视正在逐渐发展为多媒体,其现代性特征愈加凸显,这正如黄式宪所说:“在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的主流将是视像信息,或者说信息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像文化的发达充溢。”“信息社会高级阶段的另一主要特征便是电视、电脑、电信一体化,构成统一的电子信息网,即信息高速公路。”(《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
电视晚会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可以说是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系列化的。其一是电视技术本身,就是摄、录、放、传、显、收的完全体系,体现出各环节的综合一体;其二,电视晚会是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蹈、舞美(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装、音响效果)等的高度综合;其三,近年来,电视晚会又引入了杂技、魔术、武术、绘画、书法、动画、体操、曲艺(特别是二人转)等其他艺术或非艺术品种,使其综合性更为多元化。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谈到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时曾指出,电影是“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艺术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的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性”。我们说,比起电影来,电视的这种综合性,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四是电视晚会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性,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成为最具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二、便捷性与俭朴性
电视晚会同所有的电视艺术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审美特征。
电视晚会可以摄制成录像重播,更可以现场直播,因此它制作周期短,成本较低,技术设备轻便灵巧,室内场景较多。而且电视观众一般都在家中收看,既方便又省力、省钱、省去路途上的时间,可谓经济、迅速、方便。
当然,这种便捷性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观众不仅有随时评论的自由,更有选择的权力。这就要求电视晚会的导演时刻关注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观赏热点、焦点、亮点、看点,时刻瞄准广大群众的审美好恶。
这里有一个问题须要特别指出,也就是电视晚会的俭朴性审美特征。应当说,俭朴性与便捷性是同步一体、相得益彰的。本来,比起电影来,电视荧屏小、画面小,清晰度也稍差。因此电视难以表现众多人物与较大场面,故在镜头运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写,少用远景和全景,场景转换也不宜太快,所以不宜弄什么“大制作”,“巨片”。可是现在的电视晚会却有一个误区,不少晚会不惜重金,在布景、灯光、服装上下功夫,尤其是许多“伴舞”的服装,动辄数千人,一个节目换一套,让人眼花缭乱,大有“见衣不见人”之感。这种所谓“戏不够,衣来凑”的现象,不仅劳人费马,而且花钱不讨好。试问,当年马季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宇宙牌香烟》,就他一个人,老土的“干部服”,既无高科技灯光、布景,亦无“伴舞”不照样讨人喜欢?赵本山历年来在央视春晚表演的小品,不同样以“戏”取胜么?
三、创新性与独特性
创新性应是电视晚会导演的追求目标,要像黄一鹤发现李谷一那样,不断推出新人新节目,而应坚决杜绝“老人老歌年年唱”的局面。
独特性是创新性的具体体现,要力戒雷同与“克隆”,反对千篇一律与大同小异。
责任编辑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