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学者型的教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如何做个学者型的教师

李善桓

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职业中专李善桓

摘要:作者从当今社会对“师德”低迷的现象入手,找出了重建迷失的“师道”的方法,使每位教师都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关键词:建设者、捍卫者、引领者、培育者、塑造者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向以其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高超的学术,高傲的人格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推崇。如今,价值的迷茫,师德的迷失,法律的失衡,地位的失宠,致使教师的“师道尊严”受到空前的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如何树立我们教师的自身形象,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道德情操的建设者

一个热爱生活的教师必定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幽默儒雅,学识渊博,必定会赢得学生的尊崇。一个热爱工作的教师必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必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必定会对学生倾注全部持久的爱,细腻博大,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同样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反过来,信其道,也更能尊其师。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学生。学生只有在感情上依赖我们的老师,学术上推崇我们老师,人格上信任我们老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才会在心悦诚服中按照我们的要求树立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精神家园的捍卫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与学生一起在灵魂深处旅行。不追名逐利,不浮躁空虚,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顺理成章,也理所应当成为学生精神家园的捍卫者和守护神。

纷繁复杂的世界,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刺激和诱惑。在目前网路盛行的时代,传播和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对学生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觉抵御低俗信息的意志薄弱,一度让他们感到迷惘、空虚,也难免有人会迷失、甚至自甘堕落,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肆意放纵自己,畸形发展。

孩子们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和每一个家长的心弦。净化网络环境,整治低俗之风,势在必行。但整治低俗之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提高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在学生迷惘时,我们教师要适合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免走邪路,以免留下遗憾、悔恨,痛苦终生。

三、学生学识水平的引领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如果教师没有追求科学真理的执着精神,内心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势必不会拥有迷人的人格魅力。教师如果没有思想的火花,就无法点燃学生智慧的光芒;教师如果没有灵感的烈焰,就无法触发学生激扬的青春。

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过我们教师。如果我们一味满足于毕业前的知识状况,在学术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滥竽充数,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落伍于时代,落后于学生,怎能赢得学生的崇拜?又怎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我们身上吸取知识的力量呢?“贺海波事件”时有发生,因为急功近利,公然沽名钓誉,违背学术道德,剽窃他人成果,践踏了学术的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作为教师,我们哪里还敢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一手好书法,一口好口才,一副好手艺,一身好功夫,都是教师令学生迷恋、崇拜、模仿和追随的资本,只有超出学生的学识、能力和水平一大截,才能打动学生,让他们羡慕不已,赞不绝口,念念不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技艺的殿堂中徜徉。

四、学生民主意识的培育者

教师的尊严来源于崇尚平等民主的态度。缺乏平等的民主意识,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就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师道尊严。美国教育家多尔曾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追求平等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首席的主导地位,细心为学生指引道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如果我们只是视学生的家庭状况而有差异地对待学生,又怎么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呢?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是倾尽全力,而是把精力放在课后自己办的“学习补习班”上,鼓励、动员本班学生成为自己收费的“顾客”,又怎么可能赢得“上帝”的尊重?

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粗暴践踏学生的人格,不虚意逢迎学生的情趣。我们不要盲目对学生发号施令,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民主的意识,营造平等的氛围,让歧视、冷漠无处遁形,让友爱、温情遍地盛开。

五、学生人生态度的塑造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桂林、陆建芬两位老师,从大渡河上吊桥,走羊肠小道至岩脚,再爬山崖,攀越5架木制的云梯才能到达学校。每次在老家与学校之间的往返都要走整整20个小时的路程。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他们所在的学校由于离卫生院很远,每年开学,他们总要贴钱购买许多常用药备用,一旦学生生病,便免费给药。学生生病在家,他们便送药上门并外带补课。夏季洪水暴发,冬季岩上冰塌,他们总是早接晚送,从不间断。李老师还常抽时间义务为学生理发。他们夫妻每人每月只有工资100元,日子过得极其清贫。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们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的操劳,沉淀为精神沃土,让希望发芽。”

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由此散发的人格魅力,不仅赢得了当地彝家人的信赖,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有李桂林、陆建芬这些老师的耳濡目染,学生将来对待事业、对待人生的态度自不待言,也为我们大多数教师树立了典范。

反思当今教育现状,重识、重拾、重建迷失的“师道”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做一个学者型老师,研究教育走向,把握学生的脉搏,引领社会风尚,唱响时代旋律,甘守清廉、清净的乐土,势必会赢得学生的敬佩,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