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林业局医院15472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治中,消化内镜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患者10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应用消化内镜检查。与此同时,将102例病患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51例。对常规组病患实施常规治疗,对研究组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结果102例病患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存在差异较小(P>0.05)。研究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常规组病患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性反应性肠病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治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及治疗有效率,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炎性反应性肠病;消化内镜;效果
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applicationeffectofdigestiveendoscopyi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wastoselect102patientswiththisdiseasefromJanuary2015toJanuary2017inourhospital.Theclinicaldataofthepatients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digestiveendoscopywasused.Atthesametime,102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routinegroupandresearchgroup,51casesineachgroup.Conventionaltreatmentwasappliedtothepatientsintheconventionalgroup,anddigestiveendoscopywasappliedtothepatientsinthestudygroup.Resultsthediagnosisresultsof102patientswereclosetothoseofpathologicalbiopsy,andtherewasalittledifferencebetweenthem(P>0.05).Thetreatmenteffectof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oftheconventionalgroup,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digestiveendoscopyi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inflammatoryreactiveenteropathycangetbetterresults,improvethecoincidencerateofdiagnosisandtreatmentefficiency,realizeearlydetectionofdisease,earlytreatment,andpromotetherecoveryandrecoveryofthepatient'sbodyassoonaspossible.Itisworthyoffurtherpopularizationontheclinic.
[keyword]inflammatoryboweldisease;digestiveendoscopy;effect
炎性反应性肠病(IBD)属于一种慢性特异肠道炎症疾病,主要被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现今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IBD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针对此疾病寻求出科学合理化的诊治方式,极为重要。为了探究在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治中,消化内镜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10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02例IBD病患,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102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51例。在51例常规组病患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25~67岁,平均37.26±2.31岁。在51例研究组病患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26~69岁,平均39.11±1.25岁。所有病患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吐鲜血或是咖啡样胃部内容物,并伴随存在腹痛、反酸、黑便、面色苍白等症状[1]。所有病患均未患严重心脏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诊断方式
对102例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检查,探及其肠道粘膜脆性增强,而且出现粘膜充血、肠道糜烂、水肿等临床症状。102例病患中,UC确诊病患81例,主要表现为:连续性及弥散性分布,溃疡存在形态不具有规律性,多为斑块状、针尖状,且周边组织充血、糜烂;CD确诊病患11例,主要表现为:节段区域及跳跃性分布,其中6例处于末端回肠,病变组织波及全部消化道。
1.2.2治疗方式
(一)常规组治疗方式。对常规组病患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操作为:指导病患口服波尼松治疗,每日用药量为30mg~40mg。针对病情程度较重者,则对其静脉注射应用甲波尼龙治疗,每日用药量为40~60mg,与此同时,结合病患病情发展在治疗7~10d后口服波尼松治疗,每日用药60mg。依照病患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量,直到停药。
(二)研究组治疗方式。对研究组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具体操作为:对病患实施麻醉处理,将消化内镜置入,检测疾病相关指标,经消化内镜活检孔将热极探头放入,将温度控制于200℃~250℃,并采用贴、顶、压、扫等方式开展治疗工作,通电时间为每次治疗3s。
1.3观察指标
对102例病患的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相对比,与此同时,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显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病患肠道黏膜恢复正常。有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病患肠道黏膜炎症得到有效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肠镜检查中病情业务显著变化,或是出现恶化表现[2]。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诊断结果对比
对比分析后发现,102例病患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存在差异较小(P>0.05),消化内镜检查诊断符合率达到90.20%。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断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2.2临床疗效对比
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6.08%要高于常规组的62.75%,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3.讨论
从广义上而言,IBD涉及到各类肠道炎性疾病。通常状况下而言,炎性肠病主要是指涉及到回肠、结肠、直肠的炎症[3]。此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少部分血便等,简单而言便是存在炎性反应变化的疾病。此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均不明确,可明确的是,在IBD发病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炎性反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为其由多因素导致发生,主要涉及因素有环境、感染、遗传及免疫等。
UC病变特点主要为:病变涉及到黏膜下层及肠道黏膜层,而CD病变特点主要为:肠道透壁性肉芽肿性炎症。消化内镜的应用特点为:具备极强的可视性,且可为病变组织活检、干预治疗提供帮助。另外,消化内镜的应用对于IBD的诊断、恶变监测、活动度判定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在IBD诊断中,消化内镜的应用重要性极强[4]。
在IBD疾病治疗中,消化内镜的应用价值在于:1.消化内镜可在一个完全直视的状态中开展检查诊断工作,且可依照最终的检查结果对病变结果实施等级分类处理。2.消化内镜的应用可直接获取或组织开展检查诊断工作,进而帮助明确病变区域及严重度。3.可在较早阶段判定病患病变状况,进而为后期科学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助力。4.在明确确诊之后可对病患实施及时且科学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也可同时应用消化内镜检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帮助,提升治疗效果。5.在病患病情缓解之后,可应用消化内镜对病患肠道的黏膜上皮细胞变化、息肉形成予以全面观察。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对肠壁厚度应用消化内镜实施检查,以此帮助判定UC活动度。正常的直肠壁厚度低于3.2mm,而在静止期直肠壁厚度范围为3.2~5.4mm,活动期的直肠壁厚度超过5.5mm。而超声内镜的应用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达到了100%及61.5%。针对部分普通场景检查正常的病患,应用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检查后发现存在筛网状结构、糜烂、隐窝病变表现。因此,在临床研究中,针对常规内镜下静止期病患可对其应用放大内镜结合超声内镜及染色提升炎症活动度判定,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5]。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102例病患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存在差异较小(P>0.05),而其治疗有效率96.08%要高于常规组的62.75%,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治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及治疗有效率,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整体而言,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治可获取较好效果。在对CD的诊断中,消化内镜的应用还可帮助排除淋巴瘤及结核等疾病,进一步提升临床IBD诊断符合率,为疾病的及时科学治疗提供助力,促使病患尽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高飞,江堤,刘玉杰,朱惠明.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12-413.
[2]林昱.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5):43-44.
[3]张殿红,崔梅,廉德花.临床护理路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09):156-159.
[4]杨亚忠.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9):109-110.
[5]韦锦兰.消化内镜在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河北医学,2012,(10):1444-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