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展现在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让灵动展现在语文课堂

余淑衡

——浅谈中学语文课改

余淑衡江西省余干县三中335100

随着教育方式、手段、对象的发展变化,初中语文教学难,初中实践语文的课改更难。新课改实施以来,整个课堂教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一线的教师明显感觉到新课标的推进关键在实践,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教学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给学生说:“这个知识实际上没什么用处,但考试的时候要考,所以你必须记住、背熟。”也常见有的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今天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然后我们学习第三个问题……”如此一来,本来很生动的知识就被老师讲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完全变成了死物教学,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色彩。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读书的时候以为很理解这句话,当自己走上教师的岗位后,我又对此有了新的理解。要让课堂充满灵动的色彩,教师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道”,而是让所传的“道”活起来。如何更好地使“道”活起来?

一、“情感的课堂”是兴奋剂

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与人的心灵相通的学问,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可以在文章根本的心领神会中获得求知的满足、敏锐的感受以及审美的体验。倘若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冷漠无情,语言乏味,就不能让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情感。教师自身情感修养的提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内心世界。

如七年级下册的第六课《黄河颂》就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颂歌,可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觉得毫无兴趣,因为不了解课文背景,凭借贫乏的知识无法真正感受本文的情感。但是在我介绍了本文的创作背景,以及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之后,学生的情绪马上调动起来,朗读的时候也能充满感情,气势磅礴。

二、“对话的课堂”是润滑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对话式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新型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艺术水平。如果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就违背了“对话式教学”的宗旨。

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是有关温州一中学推行“家庭式导师制”的课堂教学,将“家”的概念引入班级,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进行沟通,家庭成立之后,“家长”还需要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布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听取各个孩子的反馈。设置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目的也就是为了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放的课堂”是升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新课标强调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表演就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和探究性。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现自我,又能吸收知识,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演天分,平时安静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把一个个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只有构建灵动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