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的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的意义分析

杨晓敏

杨晓敏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四川康定6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mFMEA),通过收集近期危险因子的风险管理办法,评估高危药品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计算出事先风险数(RiskPriorityNumber,RPN),全院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实施10个月后评估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及效果。结果FMEA实施10个月后观察RPN值,除高危药品未及时进行清点项目外,其他各项与实施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对药房中高危药品进行管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药品损失率,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失效模式效果分析高危药品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5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已经将高危药品管理列入了医疗机构中医疗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国内医疗机构整体而言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均有一定的缺陷。高危药品管理及应用风险已经成为药剂科室及各个病房科室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的航天工业公司,是一种对可靠性系统的分析手段,在分析过程中使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合理化解决的一种工具。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了FMEA,目的是通过先进的FMEA可评估高风险药品管理流程,找出及改善危险因子的风险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具体改进措施,提高药品的利用率,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选择

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实施FMEA前医院内上报的高危药品失效数,根据危险分值进行失效计算;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0月实施FMEA后医院内上报的高危药品失效数,根据危险分值再次进行失效计算,比较实施前后危险因子RPN的变化。

2方法及内容

2.1高危药品失效原因分析①医师处方开具有误病区药房或者医师对药品的分类掌握程度不够,尤其对自ISMP公布的高危药品认识掌握知识不到位,不能正确识别静脉采用、鞘内注射用和口服化疗药物的用法,避光保存的规定及剂量上的错误,由于处方的差错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②管理药品人员差错病区药房科室中护理人员作为医嘱的执行人,对高危药品的用法、剂量掌握程度有欠缺,未对高危药品实行执行前进行双人核对,没有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没有仔细阅读高危药品用药说明书,造成对患者的伤害;③计算机程序或者系统模式有错误值夜班时,各个病区医护人员以及药房中药师人员有限,为方便患者使用,各个病区中均会备用一些数量的高危药品放入抢救车中,由于这部分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造成药品存贮中不规范,会出现药品失效的危险;④高危药品保管中措施不当高危药品无专人专柜进行保管,多数与普通药品一起放置,因而执行人有可能将药物拿错,如果过程中核对不严格,容易导致错误的发生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无专人保管会有部分高危药品丢失,造成医院或者科室的损失。多数医护人员认为高危药品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专人专柜管理,因此会偶尔对药品进行清点,由于对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病区储存的高危药品账跟物不相符。另外一方面,使用完毕的高危药品没有进行及时的补差,导致病区储存药品不足,影响患者治疗的及时性。

2.2加强高危药品管理的具体措施①定时进行对高危药品的深入认识医院中医生是开具高危药品的主要负责人,护理人员是药品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者,药房管理人员是发放高危药品的主要场所,因此,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药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提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在工作过程中,药剂师应该配合各个科室主任、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目录、高危药品管理、高危药品质量评价标准等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掌握高危药品的名称、药理作用、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给药时间、治疗过程中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避免高危药品的无辜浪费;②尽快完善高危药品统一管理制度增加高危药品审核使用流程,制定医院中高危药品目录,对高危药品进行统计的警示标签贴示;建立药品督查管理小组,对各个科室高危药品管理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欠缺的地方进行改正。应用电子处方与手写处方进行核对比较以降低药剂师在发药过程中的差错,从而提高处方的安全性;③高危药品的环节管理高危药品或者普通药品在治疗患者之前的各个环节均会出现错误,如高危药品进行采购、医生开具处方、进行治疗前调剂、使用以及用药监测等。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室各个计算机系统均有先进的医嘱摆药及处方开具模式,加之临床药师的参与,遵守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程。

2.3危险因子分值的评估及有关计算方法SEV代表失效模式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值范围为1~10分;OCC代表失效可能发生的频率,分值范围为1~10分;DET代表失效检验的难度,是现有药品检验中未出现而误认为合格的药品,分值范围为1~10分。RPN分值=SEV×OCC×DET,分值越高,危险性越高。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FMEA实施10个月后,除高危药品未及时进行清点项目外,其他各项与实施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FMEA管理前后RPN分值变化比较(n%)

注:与管理前比较,*P<0.05

4小结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作为管理高危药品的方式,近几年来在医院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也逐渐展开。通过计算危险因子RPN值,指导采取进一步的改善方法,对关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行改进。有表1结果显示,通过FMEA管理高危药品,找出了8项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实施10个月后,除了未对高危药品进行及时清点一项外,剩余各个项的RPN危险因子分值均与未实施FMEA管理前降低程度显著(P<0.05),高危药品的管理安全失效模式均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合上述可知,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有效地降低了高危药品管理中的缺陷,提高了药品的利用率及管理质量,加强了对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冉大强,李泮海,臧恒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评价药品GMP认证缺陷改正效果的探讨[J].食品与药品,2012,14(2):117-119

[2]翁泽华.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在降低病区注射剂药品管理风险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0):3055-3057

[3]朱玲凤,项昌富,陈海啸,等.故障模式和影像分析在降低给药风险中应用研究[J].药事管理,2010,30(8):644-646

[4]杨宪丽,郭从友.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医疗管理,2009,35(5):89-90

[5]ZHANGTY.Applicationof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inthemanagementofclinicdrugusing[J].NurResJ,2010,9(7):623

[6]于雁玲,武建康,范慧霞.失效模式后果分析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3(11):1503-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