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刘学

刘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常见任务的有猜测性任务和创造性任务。各种任务都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和方法最简便的任务就是猜测性的任务。这种任务用时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得到充分锻炼,并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

例如,在教三年级的学生时,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单词后,为了巩固单词的发音,操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味枯燥的朗读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What'smissing?(什么东西被藏起来了?)这个游戏,拿起所学单词的图片,放在身后抽掉一张,然后请同学们猜是哪一个单词被藏起来了,他们的眼睛瞬间睁大了,注意力集中了,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不仅充分操练所学单词,而且在猜测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但在设计猜测性任务时,需注意任务目的的针对性,同时注意任务的进程,时间以及纪律。这个任务虽然简单,其实即使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也会受到很好的效果的。

其次就是创造性的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才能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们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创造性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因为语言只有融入生活,才会施展它的魅力。

如我在教学牛津5BUnit6Let'sgobytaxi(让我们乘出租车去)这一单元时,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去图书馆,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去医院看朋友三个连贯的情景。在去图书馆这个情景中教授了新句型Howdowegothere?Shallwegotoschoolbybus?(我们怎么去那儿?我们乘公交车去学校好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平时乘公交车的同学写出自己所乘的是几路车,又引出另一个新句型Isthisbusfor..?(这辆车到…吗?)再根据实际情况操练“Excuseme,isthisbusforMinzhuRoadPrimarySchool?”(请问这辆车到民主路小学吗?)因为这个任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练习时同学们参与积极。在去超市买水果的场景中,将任务进一步升华,鼓励学生根据去超市的情景自编对话,然后为学生提供实物苹果,弹簧秤,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购物情景,把以前学过的购物对话与本课如何去新一佳超市联系起来,使英语对话再次贴近实际生活。学生自编自演,饶有兴趣。在语言操练足够的条件下,我在发展提高阶段设计了创造性的任务,安排了拓展性的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老师给的任务,如:8:50a.m.YunlongParkonfoot(上午8:50步行去云龙公园)等编小剧,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思维模式下操练,使用学过的内容。每个学生的思维霎时长出了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联想,大胆地表演,兴致高昂。

不过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编对话,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进行背诵表演;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对书上对话稍加改编后并进行表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根据语境,改编和拓展对话,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视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传授新句型、新词汇,指导学生练习。我们所设计的任务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为原则;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民主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