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56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各28例。结果: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血小板水平,促使患者血小板水平更快恢复正常,同时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症;应用效果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多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存在较大关系,若未能有效干预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临床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多使用血小板反复输注来改善患者病情,但血源紧张,因此治疗受到极大限制[1-2]。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各类新型药物被应用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其中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探析该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此次研究将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56例进行分组治疗,并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56例进行分组治疗,各28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24-57岁,平均为(45.2±3.5)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4-59岁,平均为(45.3±3.7)岁。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3046)进行治疗,3.0mg/次,1日1次。观察组则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0049)进行治疗,化疗24h后若血小板计数≤30×109/L使用15000U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1日1次,若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与治疗前相比提高50×109/L则可停药。若在治疗2周后仍未达到相应标准或有出血倾向则为患者实施血小板悬液输注给药。
1.3观察指标
①血小板恢复时间。②血小板计数。③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证明差异显著,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水平以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对比
对比血小板水平以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均显示观察组更佳(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一般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情况,骨髓抑制的发生也会影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化疗而且也会对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平均生存时间产生明显负面影响。以往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并反复输注血小板,重组人白介素-11属于多功能细胞因子,其有利于刺激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但使用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水钠潴留、乏力等等不良反应,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反复输注血小板也极易引发感染经血液传播的风险[3]。为促进患者康复,合理选择有效治疗药物十分重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其是由仓鼠卵巢细胞表达,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提纯制成的全长糖基化血小板生成素,该药物可促进巨核细胞生长、分化,同时其也有利于促进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4]。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了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的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更具优异性,分别为(12.6±1.7)d、(103.5±3.4)×109/L、7.7%。
综上所述,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血小板水平,促使患者血小板水平更快恢复正常,同时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1]周丽云.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5):56.
[2]万云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5(02):151-153.
[3]韦金华.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27+191.
[4]于久秀.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