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赵会娟

赵会娟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仍然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6-01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中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从自身的需求来讲,人和动物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生存,维持基本的生理需要。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来说,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实现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科学的论证了人是自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马恩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客观先在性,说明了没有感性的自然界,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进化的结果,是从自然界中逐渐派生出来的。

(二)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马恩在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又分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对自然界的关系,而是按照人的意愿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是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问题却日益严峻,很多人认识到研究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很值得我们研究,其生态思想理论精深,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马恩曾多次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通过劳动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改变自然。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系统中很微小的一部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也只是大自然系统运动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所以,在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时,不能过高的估计人类本身的力量,而是要采取与自然界和和谐共处的态度,使整个大自然系统处于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人类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会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类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地遵循自然发展和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的内在统一思想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脱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这一生态思想,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全球乃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协同、合作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认识生态问题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人对自然的破坏力也不断加强。人们在享受现代生产所带来的物质繁荣时,同时也面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严峻问题。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脱离生态文明所追求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社会全面进步,更不可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定要改变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传统观念

我们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深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回顾建国以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提出了一些不贴实际的口号,为了赶英超美,森林被大肆地砍伐,直接导致森林面积的缩减、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这错误的做法造成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难以估量的阻力。要避免由于人类的无知和错误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我们必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思想和低碳生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在“自然-人-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很好的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确立绿色思想和文明的行为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相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涉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只有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中转变过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协调社会、人与自然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决抵制人类为所欲为的去主宰自然。要不然,人类必将遭到自然界无情地报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最终不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也将遭到破坏。要使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关键在于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点,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石,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以绿色科技为助动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环境开发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及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75.

[2]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原载《哲学原理》,2005年第3期。

[3]李惠斌等:《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徐贵权: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性审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5]傅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5

[6]李昭新.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甘肃社会科学,2002(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1-122页。

作者简介:赵会娟,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