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美术课教学方法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创新美术课教学方法浅探

胡霄

胡霄(沁阳市第二中学河南沁阳454550)

【摘要】对美术课进行改革创新,应着力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能力;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创新方法探索。

1.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探索意识,并使这种兴趣和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喜欢的例子、熟悉、离奇的事情,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结合这种理念,我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去设计每一堂课,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多样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学习《现代服饰艺术》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服装的功能、式样、穿着搭配以及个性打扮等多角度去思考,并结合身边的、从电视、报刊、网络等众多媒体看到、听到的相关知识,来讲解对服饰艺术的观点和审美倾向,并自己动手设计服饰。这样,学生既对服装审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又对今后的着装有了较深的认识。很多学生都兴味盎然,积极尝试,设计出了心目中理想的服装,课堂效果非常好。

我还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为学生画好范画,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辅以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解,让学生获得与书本上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体味艺术之美。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进行各种竞赛、优秀作业展示等举措都能有效地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培养的美术人才,不仅要有具体的美术实践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既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又要有具体的观察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无论是面对范画,还是实景写生,我都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对观察对象的全局、结构、虚实以及物体的颜色、明暗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琢磨和比较,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形象概念后再去实践创作。学生们开始觉得有些麻烦,我总是坚持让他们不要放过细微之处,多角度、多视点的去观察,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学生的眼睛就变得敏锐,可以分辨事物之间微妙的变化,观察能力也超过一般人。如在讲《风景写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远近物体“大小”“虚实”不同的观察目标,让学生用整体感知、局部观察、相互比较等方法来进行认真观察,结果学生们很快就理顺了这些关系,前景画得大而突出、丰富而细腻,拉开了与中景、远景的层次,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效果非常出彩。

3.培养想象能力,为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

想象思维是创造的双翼。没有了想象力,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天赋,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尽情飞翔,进行创造性理解构思。而不是单纯地用技法枷锁把他们牢牢套住,变成一个标准的“匠人”。

美术创作是教学的难点,我就以创作课为重点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家乡》为例:一开始,学生们虽然觉得家乡很熟悉很亲切,却无从下手。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不要急于去画,而是先放开自己的思想,尽可能多的在纸上罗列出与家乡相关的东西,然后去想象这些元素的情景,将他们融合成为一副家乡的图画。有了这样的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一下子放开了,觉得可画的东西太多了:青山、溪水,古屋、新居,河堤、垂柳,夕阳、池塘,小鸟、田野以及形形色色的父老乡亲……一一跃然纸上,想象中的一幕幕场景都随着画笔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家乡”。特别是《沁河日出》、《家乡变样了》等作品构思新奇,令人赞不绝口。

4.看文作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创作不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我从语文课本中摘录段落、章节,或选取唐诗宋词,让学生据此作画;教师节时,让学生寻找一篇颂扬老师的文章,将文中情节以图画形式绘制在贺卡上,寄给自己的老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技巧,又促进了语文教育和感恩教育,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