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沈文兵

(合肥市锦绣小学)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竟争,呼唤着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涌现。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转化,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的个性,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教师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教师应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的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语,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每位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例如在学习平年、闰年的判断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平年、闰年呢?闻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同学们非常好奇,想一下弄清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教师先讲“一日”、“一月”、“一年”是怎么来的,然后让学生任报一个年份,教师都随口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而当全班学生感到惊讶、好奇时,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本上没有的判断闰年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治,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近几年,由于教育思想不断明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学生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中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数学教学也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但不论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认识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能潜在因素,要让他们发挥出来,因而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原有的“吸收一一储存一再现”转化为“探索一一转化一一创造”,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规律,整理信息,提出假设,总结结论,大胆质疑,激发他们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数育的主渠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积极能动作用,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这就要注意: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首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在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的自觉能动作用。它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感染兴趣,沉没在愉快的气氛中,可大大激发思维创造性。

2、精心设问,激发兴趣,鼓励创新

思维总是由于问题引起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课堂提问要明确提问的目的,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想头”,又要使学习中下等的学生有“答头”。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当然,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问,教会学生质疑方法,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善于创新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一堂数学课要上好,关键要上活,教者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法、问题,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根据学生“异想天开”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谈,鼓励求异思维”。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讨论。最后学生汇报。接着老师引导提问:①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成长方形(正方形)?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③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怎么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④我们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什么关系?通过边操作边提问回答,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维也十分活跃,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新异想法”,对他们的求异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