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昌荣(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300)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大鼠肠缺血40分钟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的四个时相点,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肠系膜组织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利用MTT测定PP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增值活力。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中sIgA含量以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之后肠粘膜的免疫功能下降。
【关键词】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79-02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胃肠道血液循环量的减少会直接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同时也会造成胃肠道的动力障碍,这就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生理状态。本文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sIgA含量和免疫细胞的增殖活性,来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系膜免疫功能的变化。[1]
1材料和方法
1.1动物模型的建立取雄性成年大鼠20只,体重在330g左右,对这些大鼠进行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取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将无创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期间,向大鼠腹腔内间断注射等渗盐水(15ml/kg)来补充体液,防止体液过度流失而造成低血容量反应或休克现象。夹闭肠系膜动脉根部四十分钟后松开无创夹夹闭的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此时进行再灌注,等到肠系膜上的动脉搏动恢复之后开始记录再灌注时间。取灌注时间0h、2.5h、6.5h、24h收集动物标本,每个时相点有5只小鼠。
1.2肠粘膜sIgA含量检测打开所取的大鼠活体标本,取小肠,刮取肠粘膜加生理盐水制成组织匀浆,冷藏4℃,使用离心机1500转每分钟,离心十五分钟,取上清液零下70℃进行冷藏保存。待样本收集完成之后,使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来测定血清和肠粘膜中的sIgA的含量。
1.3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回盲部取Peyer’s淋巴结放入到细胞培养液中,于不锈钢网上研磨制成2.0×106单细胞悬液。收集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制成细胞浓度的2.0×106单细胞悬液。设置3个复孔,3个对照孔,1个空白调零孔,对照孔中加入生理盐水10ul。于96孔细胞培养板各孔中加入含小牛血清培养液,再加入上述细胞悬液100ul。将细胞培养板置于37℃,5%温箱培养三天。弃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振荡溶解。置酶标仪在560nm下测A值。
2结果
小肠在缺血再灌注后,其黏膜和肌层均有白细胞的聚积和炎性反应并且减弱了肌肉的收缩功能,同时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如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出血及溃疡。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肠系膜组织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测得sIgA的含量下降。利用MTT测定PP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增值活力均明显下降(P<0.01)。
3讨论
肠道粘膜可以起到肠道内的常居菌群的生物屏障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肠道分泌粘液,这些粘液流动加速,阻止细菌粘附于肠粘膜,避免细菌通过肠粘膜屏障。肠道不仅是人体内最大的贮菌所和内毒素库,而且是触发全身炎性介质释放的启动器,因此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侵入肠道以外的组织,进入门静脉和淋巴系统,发生细菌移位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综上所述,肠粘膜生理结构上的完整性是维持肠道免疫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若肠道粘膜的结构遭到破坏,就会损伤肠粘膜的免疫屏障功能,也会给细菌等外界致病因子通过屏障造成机体损伤以及疾病的发生。
肠黏膜低灌注,细胞因子作用及氧自由基损伤是肠黏膜三大主要致伤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流经胃肠道的循环血流中的30%。在异常的病理状态下如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休克时,为了保证重要器官(心、肝、脑等)的正常供血,全身血液会重新分配,胃肠道内的血流会明显减小。若全身血流量减少10%,即可导致胃肠道血流减少40%。胃肠道血液循环量的减少会直接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同时也会造成胃肠道的动力障碍,这就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生理状态。T淋巴细胞还能调节小肠后微血管的炎症应答,再灌注损伤之后会出现淋巴细胞的募集反应,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肠缺血再灌注会导致细菌内毒素移位,这是严重损伤、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缺血再灌注不仅损伤肠屏障,也对肠道功能具有损伤作用,可导致肠神经节细胞凋亡并对肠平滑肌收缩、传输功能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宁,谢静.米贝拉地尔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