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梅内蒙古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014000
摘要:社会对服装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显著,对懂设计、通营销、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善于捕捉信息的人才求之若渴。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学经验的总结,文章对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的教育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创新
一、更新服装专业人才的概念
服装专业人才,不单是指设计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生产型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基础性研究人才,如服装制板师、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工艺师、营销人员、推广策划专家、熟练车工、有经验的店长、导购等等人才,因为在当今的服装企业流水性生产中,尤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二、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很大距离。由于我国较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以素描、色彩为主的写实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设计的创意。因此,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技能基础训练中基本功颇好,但到了高年级进入设计阶段,就明显显得力不从心,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合作办学
要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就业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办学理念形成了冲击,使办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上海装苑文化服装学校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连锁校协会”在中国内地较早开设的连锁学校,立足于培养学员成为既懂服装制作技术又懂服装设计还能熟练地掌握服装日语的复合型人才。
3.改变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板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单一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服装设计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在设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激发想象,启发创造思维;(3)走出局限,让学生敢于质疑;(4)营造氛围,创造空间,抒发情感与想象。
2.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人文素养。俗话说: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们所培养的服装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
(4)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消费品,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只有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