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思辨能力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同时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辨品质。思辨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需要,更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思辨能力口语交际辩证关系
一、思辨能力的概述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就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是对事物的类别、情况等的辨别分析。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揭开事物的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所谓思辨能力,就其本质来说,其实表征着人的理论素养,凸显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正所谓,慎思明辨。中学生由于年轻,阅历浅,在思维过程中容易犯直线性、片面性等毛病。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二、中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原因
(一)传统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忽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做学生的引路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压迫学生,从而抑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只注重知识点,而忽视了思维思考。这种机械性教学,教师一味灌输书本知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只强调学生的分数,从而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死读书,读死书,缺乏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其动机上,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上,源头上造成学生思辨意识,思辨能力的不足。
(二)教师自身思辨能力不高与教学方法不恰当
首先,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自身思辨能力不高,缺乏相应的培养思辨能力的知识能力,从而并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能力培养,对于蕴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入。其次,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而是更多的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开拓探索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与艺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教学,应当能够深入发掘教材中思辨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开发思维,展开想象。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良好发展,抑制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甚至连基础的理论知识都不能有效吸收。
(三)网络时代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弱化
读书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阅读的同时,需要将不那么直白的文字、词语进行输入、加工组织、选择、输出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需要大脑的深度加工,因此也必然更多地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锻炼了人们的思辨能力。正是在“图”胜“书”衰的读图时代,迎合着中学生以及大众的消费心理。没有图像就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兴趣,造成愈发严重的恶心循环。同时,图像由于其高度抽象出文字的内涵,自动的过滤掉本该由大脑进行的文字加工理解、思考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辨能力必然退化。由此,进一步导致学生感知、认识事物能力差,精神世界荒芜和混杂,在思维上甚至成为“行尸走肉”。
三、口语交际教学培养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建议
(一)深入研究蕴含思辨因素的教学内容
要注意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中的思辨因素。思辨能力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课堂上,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学思行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能准确迅速发觉思辨因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做到运用自如,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导学生与人沟通遵循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购买一件商品,在购买过程中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从而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信任,再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运用课堂上的知识,针对某一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正确对待复杂社会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具有思辩性的,尤其是孔孟、老庄的代表作品。如孔子有名的“学”“思”之辩,这类学生有着深切生活体验的问题,教师只需请学生联系课文谈谈学习体验,即可一两拨千斤,言及意会。
(二)恰当运用有利于学生思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一致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直观方法,启发方法,循序渐进方法,巩固性方法,发展性方法,因材施教方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说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循序渐进,启发,因材施教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运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并不是相对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主动形成教育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打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组合拳”。
课堂讨论同样是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的良方。更是思辨能力通过口语交际实际表达的重要过程,这既是一个锻炼的方法和过程,又是一个考察学生思辨能力的阶段。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的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以一个故事开始,一段视频发起等等,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不要害怕,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多种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为主,切不可以压抑、打击,从而破坏学生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极其不利。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改善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引导着,组织者,调控者的角色,同时,学生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育主体,学生在发展自身思辨能力时,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其能动性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会使教学事半功倍,跟随教师的脚步训练思辨能力,同时,学生由于自觉的思考,会大大地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可以说,激发学生进取心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灵丹妙药
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从学习理念上实现从被动接受型到主动创造型的转型。在创新创造问题上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果敢。第二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和老师同学交流。学生要始终努力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把表达和交流作为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第三,要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扩宽知识面。要改变主修经营就不关心政法,主修政法就不关心人文的现象,要明白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构成的同意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很好的锻炼思辨能力。
(四)构建利于培养思辨能力的课堂氛围
开放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思辨,乐于思辨的必要条件。师生是教学活动三要素重要的两个,脱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不能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机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甚至体罚谩骂。这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利于其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勤于思考,坚持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原则。
其次,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能力,具有幽默感,提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和解决能力,尤其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危机做出合理的处理,既能够维持课堂秩序,又不使得课堂死板呆沉,缺乏生气。在一种和谐愉快中传授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最后,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不仅仅局限于语文以及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发发散型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包括思政、法律、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随时合理发挥各个学科的思辨成分,从而在这种激发和引导下,为语文课堂装饰活跃丰富的思辨色彩。
参考文献
[1]张卫卫.论高中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2]沈晓阳.论自由的层次性[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4):14-20.
作者简介:
姚铮(1994.04-),男,河北承德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学。
陈秀(1994.12-),女,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姚铮,18896752385,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