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碾庄中学221300
摘要:李连宁司长在全国中小学生理教育研讨会上强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中,力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促其身心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出现的频率递增。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表现应该具有与其年龄相应的认识水平、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与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全面认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机期”“心理断乳期”。其次,越来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正在增加。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焦虑、逆反心理、学习不良等心理行为问题。这种严峻的现状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育心。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自信心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是必需的“心理营养”,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身体的疲劳、赛场紧张的氛围或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等,这时要树立信心,通过心理战术的调整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树立战胜苦难的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差的学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在体育课上学会展示。当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或进步时,老师要通过口头或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或赞扬。这种及时的鼓励,对学生树立自信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通过理论课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增强体质、利于健康的作用,还包括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在学习有压力或烦恼时进行体育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可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快感,对渲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情绪大有帮助,教学生努力把烦恼、压力、挫折、痛苦、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转化为精神动力,正视困难,采用体育运动的手段,渲泄不良情绪,培养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育体。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比赛”“竞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但过程中少不了竞争。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运动场是培养公平与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教育竞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新的英雄观、荣誉观、人才观。在竞技场上不讲门第、不序尊卑、不论资历,最讲效率,谁的成绩优异谁就是冠军、英雄。正因为体育运动有它的竞争性和残酷性,在激烈对抗中胜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败了仍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若在比赛竞争中能正确对待所经受的一次次磨练,无疑是培养了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同时在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这为以后走向充满竞争的社会站稳脚跟、为冲向事业的“冠军”宝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一定梯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使意志磨练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我们知道,在剧烈的难度较大的或耐力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中,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3.育德。在体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现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更加需要协作的社会。因此,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群体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练习、合作学练、游戏比赛,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明确责任,相互协作,在活动中交流情感、沟通信息、增加交往,从而促进相互了解信任,共同提高,形成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的思想品质。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因此,学会与人交往、增强沟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本领。体育教学中,许多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项目是融技能与合作于一体的运动,不仅需要技术、战术的应用,更要有同伴之间的沟通。这些沟通能够锻炼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育心、育体、育德”合一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