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三中常思新课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恩施市三中常思新课改

童昌立田斌

童昌立田斌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4450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1-163-01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反思什么?做为一个恩施三中人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重视野开放轻个性转化。

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校长,作为校长,我们不乏参观、访学的机会,也会满腔热情地学习国内外课堂教学先进经验。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下了决心,有了行动。但几年后,课堂教学仍是老样子,在我看来,一个原因是部分校长对先进经验的个性化和校本化不重视、不研究,图省事照搬照抄,结果导致“水土不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将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进行客观思考,内化并形成符合自身素养和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对校情进行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发挥学校文化、师资力量、社区资源优势,将习得的理念、经验慢慢注入其中,求渐变不求突变,求长期持续发展不求短期表面效应,改变一点,坚持住这一点。如此的改变和坚持,假以时日就会大不一样。

二是重同课异构轻同课同构。

目前恩施三中、巴东二中、利川五中三校联盟较为流行的教研活动是“同课异构”,对于“同课同构”却很少有人提及。我认为,同课异构在教研活动中有优势也有不足,同课异构一般难以实现合作,不需要或不能达成共识,容易导致各唱各的调了。

而同课同构是指在同一课标、同年龄学生、同样教材、学识水平和生活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同级同科多名教师合作研究出同一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和课堂流程。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先求同并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同课异构才有意义。同课同构有助于提升非骨干教师有效阅读文本、领会课标要领、确定重点、解决难点的能力。同课同构强调的是合作,是团队的智慧,而同课异构突出的是个性完善。

三是重观教反思轻察学立改。

恩施三中处施行“355教学模式”以来,从“观教”走向“察学”是当下教研方式的潮流,也是方向。但真正这样做的学校并不多,观教反思依然是主流,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不难看出,观教反思发生在课后,对于课上学生学习情况并没有及时纠正和改善的作用。

“察学立改”则不同,团队教师以学情观察员的身份深入学习小组,观察学习情况,或帮助或提示或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在课上与执教者采用适当的方式(眼神、手势、语言)交流察学情况,以便他们随机调整导学方向和内容,提升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抓住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最佳时机。还有,学情观察员的参与让学生在近距离“监督”下增强注意力,有效提高了学习的认真程度。

四是重合作形式轻方法指导。

恩施三中小组合作学习已在课堂上广泛应用,但多数的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有时你会发现,学生不是不想合作,而是不知如何去合作,他们有愿望、有热情,但没方法、没技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度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小组组建的原则、结构、规则,组长的选拔、组内分工和轮换制度的建立,小组评价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指导……

我认为,甚至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作为一门课程,确定年级目标,编写教材,列入课表。

五是重课中建模轻前后规范。

上课前备课,上课后反思,加上一节课,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大多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光往往只盯在课堂,虽然有的课前也备课,但只是为备课而备课,效果不佳,而且没有规范,偏形式主义;有的课后也会反思,但多是为反思而反思,反思过后无下文,往往不了了之。

这就要求我们把三大部分统筹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来发力。只有放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这个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拉动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恩施三中在田金校长的带领下,全员教师常思新课改,相信在实行文理不分科后,我们学校将迎来学校发展的新机遇,我校一定能够在武陵山区的教学中勇立潮头,领跑恩施州的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