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山东济南250100)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成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那些鲜活的画面,才能动其心,感其情。
在教研月活动中,我校低年级语文教研组正是通过三年级上册三篇精读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备课和集体备课,并通过《给予树》这篇文章,用同课异构的授课交流方式,来共同把如何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材料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读写结合”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进行积极地运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同时用实践也证明了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我校的两位老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的《给予树》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人的状态是一种很丰富的资源,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成功的感性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学习状态,能使课堂形成一种活跃、和谐的整体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沉迷于精神乐园中。
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线组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单元备课和集体备课。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爱的内涵,有意识地采撷那些能激荡学生产生爱的情感材料,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爱的魅力,使学生浸润在一种很浓郁的亲情与友情氛围中。
《给予树》一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我”的女儿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中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玩具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渴望有玩具娃娃的小女孩。故事中的小女孩金吉娅,虽然年纪小,但却拥有自己真诚、善良、仁爱和同情等美好的感情。她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真诚的爱。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质朴的文字把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经过集体备课加深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宽裕、盼望、仁爱”等词语,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的意思,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感受到爱的传递更美好。
4.感受自然段的有序表达,在第4自然段中运用“本来……后来……于是……”
5.练习复述。通过情境对话、小练笔的训练积累语言。同时在这一课教学中,要力求实现三个特点:
1.目标明。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学情,突出语文能力的提高。
2.思路清。以“给予”为线,以读为本,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感悟思情”等心灵体验融合一体,落实教学目标。
3.亮点显。力求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材料,追求感性材料教学与语言训练自然融合。通过音乐、画面、教师语言营造与文本相一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想象、体验,展开语言训练。
如王老师讲这节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在生活中,你曾经有过给予他人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记?
生:过圣诞节的时候,给朋友送贺卡。
师:你们为什么要送贺卡呢?
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都想在节日里祝福朋友。
师:同学们,这就是爱!爱就是节日中,送出一份祝福!
生:我去青青家时,她洗了一个苹果给我吃!
师:这就是爱,爱是一个苹果。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你还记得,因为爱总是让人难以忘记,让人快乐,高兴!(出示多媒体课件:音乐缓缓想起)
师(深情地朗诵):当爸爸满脸疲惫回到家时,我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爱是……
生(齐说):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师(深情地朗诵):当同学在台上表演节目的时候,我们给予热烈的掌声。爱是……
生(齐说):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课件出示:爱是……)
老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指名学生上黑板上板书。学生依次上台,黑板上写了满满都是爱的诗句。
师: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感受到了爱,心里都藏着爱,所以能写出爱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创作的《爱》:爱是一个苹果;爱是一双温暖的手;爱是一首动听的歌;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爱是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爱是不懈的努力;爱是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读写结合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入情入境,抓住“情感点”及时动笔,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有很多想说的话,想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亲情友爱,在孩子们心灵中传递着,让爱成为弥漫课堂的一种旋律,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涵养性情,濯亮精神!
另一节刘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课文句子)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让我们透过这个“一直盼望”,猜想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这是个很可怜的女孩。她非常想要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生:这个女孩非常渴望得到一个洋娃娃,而且她很久以前就已经想要了。
生:这个女孩非常可怜,她从来都没有任何玩具。
师:她多么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洋娃娃,这样就可以陪伴她孤独的生活啊!
师:(出示图片)透过这个“一直盼望”,我们仿佛看见每年的圣诞节,这个女孩都坐在窗前……
生:看着夜空。
师:说得真好!接着说,她看着夜空,想……
生:圣诞老人,你快来吧,送给我一个洋娃娃吧。
师:每年的圣诞节,她就这么盼望着,盼望着,可是,一年,两年,她一直盼望,却一直失望,我们仿佛看到她……
师生:(不由自主一起说)失望的神情。
师:仿佛听到她……
生:失望的叹气。
师生:甚至伤心的哭泣……
师:带着你想象的画面读好这个句子。谁来读?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突出“一直盼望”)
师:(出示说话训练)你们看到了,金吉娅也看到了,读到这里,金吉娅想()。
生:我要给这个小女孩买个洋娃娃,实现她的心愿。
师: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
师:(出示句子)想到这些,于是金吉娅(引读)。
生:(齐读句子)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从以上两个片段,可以感受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伴随着画面走进了金吉娅的内心,而且被她深深打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想象形象化之后,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细腻的温情和爱,孩子们的情感在想象中激发,在体验中涌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提炼爱,最后学会表达爱。只有当爱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溶入教学,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这种爱的氛围中去触摸它、感受它,爱才会脱离枯燥、抽象,显得平易近人,才能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材料。但是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两节课都没有设计一个很好平台,让孩子们由情动到倾吐到表达的这样的教学环节!也或许是受了时间的限制,但情感、语言、写作的训练自然融合的课堂教学,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之情和文本之情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和力求实现更能体现素质教育本质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