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皂苷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荔枝核皂苷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周园张颖颖陈孝健潘立行

周园张颖颖陈孝健潘立行(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荔枝核皂苷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荔枝核皂苷,利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探讨荔枝核皂苷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荔枝核皂苷(0.5、0.25、0.125g/kg)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热板法小鼠痛阈,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P<0.01)。结论:荔枝核皂苷对小鼠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荔枝核皂苷镇痛

荔枝核(SemenLitchi)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临床可用于治疗不同程度的寒疝腹痛、胃脘痛、妇女经痛等[1]。

大量研究表明皂苷为植物药发挥镇痛作用的常见活性成分,而荔枝核皂苷目前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降糖、降脂方面,镇痛作用尚无相关报道[2-3]。本文通过乙醇回流法提取荔枝核皂苷,利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探讨荔枝核皂苷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为荔枝核的药理作用研究探索新的方向。

1材料

1.1动物

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l8~22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20,粤监证字2008A003。

1.2药物与试剂

荔枝核(批号20101013,广州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颅痛定(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0901),醋酸、乙醇、石油醚均为分析纯试剂。

1.3仪器

EL2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6,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RE-52A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YLS-6B智能热板仪(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设备站)

2方法

2.1荔枝核皂苷提取[4]

取荔枝核药材粉末适量,加70%乙醇6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回流提取2小时,提取液过滤放置,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水浴挥至无醇味,加蒸馏水适量,冰箱放置24h后抽滤,得荔枝核总皂苷澄清液(0.5g/ml),冷藏备用。

2.2小鼠热板法镇痛实验[5]

将雌性小鼠置于(55±0.5)℃的热板上,记录小鼠足底接触热板至出现舔后足的时间(s,热板反应潜伏期)作为痛阈指标。先剔除反应潜伏期≥30s或≤5s的反应迟钝或过敏小鼠。取小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颅痛定组、荔枝核皂苷组(0.5、0.25、0.125g/kg),分别灌胃给药,共3天,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测定各组痛阈值。用药后反应潜伏期≥60s者终止实验并计以60s。实验过程中,实验室温度维持在(18±1)℃。

2.3小鼠扭体法镇痛实验[5]

取雄性小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颅痛定组、荔枝核皂苷组(0.5、0.25、0.125g/kg),分别灌胃给药,共3天,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腹腔注射0.6%冰醋酸0.1ml,记录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求出抑制百分率。

扭体反应抑制率(%)=(给药组扭体数一对照组扭体数)/对照组扭体数X100%

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

3结果

3.1荔枝核皂苷对热板法小鼠痛阈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颅痛定组、荔枝核皂苷各剂量组小鼠痛阈值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见表1。

3.2荔枝核皂苷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颅痛定组、荔枝核皂苷各剂量组小鼠痛阈值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见表2。

表1荔枝核皂苷对热板法小鼠痛阈的影响(n=15,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4讨论

荔枝核(SemenLitchi)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功效行气散节、祛寒止痛。本研究采用现代中药提取方法,制得荔枝核总皂苷,并利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对其镇痛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荔枝核皂苷能提高小鼠热板法的痛阈水平,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说明其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镇痛效果呈剂量相关性,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但此次实验结果已经为后续对荔枝核的综合开发和其作为新型镇痛药应用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皆文,潘竞锵,荔枝和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中国新药杂志[J].2006,15(8):585-588

[2]丁丽,王敏.荔枝核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J].2006,10:45-47

[3]萧世民,马克坚.中药镇痛研究新思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J].2008,17(9):44-46

[4]杨燕,罗志辉,晏全.荔枝核总皂甙的含量测定.化工时刊[J].2004,1:35-36

[5]徐叔云,卞如濂,陈修,等.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