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1

优化实验教学

黄萍

黄萍(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陕西铜川727000)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1-046-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怎样优化实验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上一节课只需四十分钟,但是有时准备一节实验课却需要两三节课。这样做值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在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我在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塑料章鱼。特别是把一个个气球吹起来并固定在横杆上,考验的是老师的爱心与耐心。但是在实验中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学生高涨的热情、见证学生亲身体验的喜悦,我感到很欣慰,我课前所做的一切都值了,因为我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设计,突破重点。

实验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比较成熟的想法,后续的工作都是以这个为纲,实验设计好了也就等于成功一半了。比如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对“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这一环节开始设计得不够好。我只是让学生看书了解“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的步骤,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步骤的意义。由于教学设计不精细,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后来学生在做“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时,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反复磨课,重新设计“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这一环节。首先我让学生设计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计划,并讨论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再让学生上台演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设计、讨论、交流、演示,不仅明白了实验步骤,而且还懂得了这样做的意义。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过程。

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引入微课,示范引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微课,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大有裨益。在上《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时,在“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这一实验时,由于这个实验操作难度大,测量数据差距很小,实验要求高,学生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时误差较大,不精确,而且学生做实验用时较长,效率不高。因此,我采用了先让学生观看微课—“测量钩码在浓糖水和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实验,再让学生进行测量钩码在清水和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也可以节约糖和酒精这些实验材料,还不影响验证的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自制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就想方设法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具并应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比如在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时,我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当潜水艇沉下去又浮上来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之声,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这一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亲自制作潜水艇的欲望。再比如在上《做个小开关》一课时,我制作了红绿灯教具。通过演示,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红绿灯之间是怎样转换的?红绿灯装置不过是用一个开关来交叉控制两个电灯而已。很神秘的事情居然这么简单,这就是科学的魅力。通过教具的制作,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观察和推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自然现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切实上好实验课,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