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刘海民

刘海民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2天时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治疗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术后切口渗血、血肿及术后引流量情况。结果:术后第12天联合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下肢局部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下肢DVT的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低分子肝素;丹参;川芎嗪;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29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髋关节周围骨折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凝结,堵塞管腔,致使血液回流受阻所致[1]。该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轻者可见患肢肿胀,色素沉积,重者则溃烂、残疾。若不及时治疗可诱发肺栓塞,甚至死亡。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与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卧床制动等因素密切相关[2]。据报道,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2周内死亡患者,大多数是因下肢DVT脱落诱发肺栓塞引起[3]。故对此类患者积极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35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丹参川芎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探讨两者联合治疗对此类患者下肢DVT形成的预防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61岁~85岁;股骨近端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36例,粗隆间骨折24例。病例选入标准:年龄>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前彩超检查双下肢DVT阴性。排除标准:明显出血倾向及术前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有心脑血管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史或静脉血栓史。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患者术后8小时推注0.3mL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此后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1次,连续治疗10天。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使用方法同对照组,术后8小时同时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溶液(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葡萄糖溶液250ml),每天1次,连续治疗10天。两组为采用其他抗凝方法预防下肢DVT形成。术后10~14天进行两侧下肢彩超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7天、第12天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观察术后治疗期间伤口渗血、出血、血肿情况及伤口引流量。统计两组下肢DVT形成情况。

下肢DVT形成判断[4-5]:患肢局部压痛明显、色素沉着、肿胀、温度高于健侧肢体;LukeS征、HomanS征阳性;血常规检查异常;彩超检查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D-二聚体以计量资料(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下肢DVT形成、用计数资料(百分百)描述,两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术后第7天、第12天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术前、术后第7天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第12天联合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前、术后第7天、第12天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x-±s,μg/L)

*

2.2两组患者下肢DVT形成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有4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1.4%(4/35)。联合组无1例发生下肢DVT。联合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03)。

2.3两组术后伤口渗血、出血及引流量等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为出血伤口出血、渗血等情况。联合组、对照组术后引流5天时的伤口引流量分为为(242.3±22.6)ml、(240.7±23.1)ml,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293,P=0.71)。

3.讨论

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发生率较高,而在老年人患者中,其发生率更高。静脉血流缓幔、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是引起静脉血流缓幔、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的危险因素。邓小芬等[6]研究显示,高龄髋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在40%以上。李晓东等[7]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形成率为47.1%。国外有研究报道,下肢骨折术后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下肢DVT形成率为11.8%,明显低于术后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患者的30.8%,提示有效抗凝治疗能明显降低下肢DVT的形成风险,缓解患者的痛苦,减少其医疗费用[8]。

低分子肝素是从普通肝素降解而获得,其可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而增加抗凝血酶Ⅲ活性,故能起到抗血栓形成作用。其对抗凝血因子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效果确切,目前在骨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具有降低凝血因子活性,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作用,其抗血栓能力较强[9]。何斌等[10]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DVT的形成,且出血等并发症较少。

丹参川芎嗪是从中药丹参、川芎中提出的成分。丹参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其所含丹参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且可抑制脂质的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可抑制血红细胞聚集,减少血流阻力,故能改善血循环。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磷脂酶A2的活性,抑制内源性花生四烯酸的释放,最终抑制TXA2的合成。而TXA2对血小板的释放及聚集有促进作用。故丹参川芎嗪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的流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栓的形成。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11]。区锦燕等[12]研究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血D-二聚体变化进行观察,发现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清D-二聚体浓度较无血栓形成患者明显升高,说明动态观察D-二聚体浓度能在术后早期对血栓形成进行预测。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无严重出血、渗血及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联合低分子肝素、丹参川芎嗪不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观察发现,联合组术后第12天时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丹参川芎嗪能提高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形成,故效果好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

总之,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下肢局部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下肢DVT的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殷恒讳,常光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31(4):325-332.

[2]邱天,郭曙光,方伟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高危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9):72-73.

[3]董国祥,栾景源,赵军.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后并发症的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11(9):561-563.

[4]吴庆华,寇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7(2):89-92.

[5]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2,62(5):611-614.

[6]邓小芬.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2(5):61-62.

[7]李晓东,安可英,孙国锋等.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25):65-66.

[8]StruijkMC,VanWijheW,SzeYK.Deathandve-nousthromboembolismafterlowerextermityamputation[J].JournalofThrombosisandHaemostasis,2010,47(12):2680-2684.

[9]高雷,郭大乔,颜骅.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2,30(20):33-35.

[10]何斌,倪增良,徐增成等.低分子肝素联合压力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40(10):60-61.

[11]王国杰,张灼锦.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62-63.

[12]区锦燕,刘晓捷,吴征杰,等.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