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美山东省栖霞苏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265300
历史是初中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其对历史学习的看法、情感波动以及心理动向,及时获取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在讲解唐朝历史的时候,学生对于背诵性的历史知识热情不高,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唐朝历史有关的电视剧片段(《武则天》、《隋唐演义》)、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让学生在观看中逐步了解唐朝的成立、发展、演变情况,为教材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历史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设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现场感,从而让学生深入感知历史,并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中“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历史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我国有着将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里,发生了很多动人和有意义的故事,同时也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比如,我们人类的祖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该从哪说起?人类的祖先又从哪里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明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我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求心理,从而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实施分组教学,重视学习经验分享
依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对学生实施分组性教学,小组由6人至8人组成,成员至少有1~2人是成绩较突出的A类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C类学生。这样分组是有原因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能力弱;有的学生基础好一些,有的学生基础不是很牢固。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效地避免学生过早出现分化,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授课时针对重、难点,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课前提出也可以是课上提出)→学生独立思考→组内组织讨论(形成初步的结论)→组间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四、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1.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显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师生树立思维导图概念和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可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2.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
比如:在七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教学中,介绍清朝政府对待少数民族政策,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结构化,以清朝政府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方位作为第一层枝干,然后将具体历史事件作为“树叶和果实”镶嵌其中。单元复习时可将平时课堂上记录的思维导图进行连接,将每课时(框)的结构粘贴为单元复习枝干,就形成了单元结构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用三种以上颜色的笔画出基本结构,预习阶段画第一层枝节,最后用铅笔勾画出第二层枝节的关键词。这样课前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效果很好。
其次,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加入了图形、色彩、线条等,更利于记忆和复习,课堂学习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