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丽(云南省文山州医院体检中心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067-01
体检中心面对的是整个人群,既有机关干部,也有工人农民,受检者的心理问题与临床病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如对受检者的心理问题不进行正确的疏导,不仅影响体检中心的声誉乃至医院的声誉,而且也影响体检工作的开展和健康干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受检者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疏导,避免酿成医疗纠纷,顺利开展体检工作。结合体检中心几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受检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现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1无所适从心理
许多受检者,特别是初检者,面对医院众多的科室、繁杂的设备,不知从何处检查起或查什么,来到体检中心问得最多一句话是“我们要体检,检些什么好?”我们设计了四种体检套餐供选择,对受检者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意义,很受欢迎,一定要设心处地的为体检者着想。有一位受检者要求查很多项目,我们建议他先做基础套餐,查出问题后才有针对性地增加检查项目。拿到体检报告后他很有感慨地说“谁说我们的医院见钱眼开,我带了两千多块钱来作体检,只花了三百块钱就查清问题了。”
2无所谓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不少人抱着“身强力壮就是没病”“不痛不痒就是没病”“能吃能做就是健康”等等老观念,对体检大大咧咧,对查出的毛病无所谓。很多脂肪肝、高血脂者也很不以为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现在这个年代,谁没有一点脂肪肝?”似乎有脂肪肝才是正常的,没有脂肪肝才是不正常的。某单位高血脂达46%,脂肪肝达35%,我们就到单位给他们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使他们改变三天一小聚,七天一大餐的喝酒习惯,人人都开始注意参加体育锻炼。
3焦虑心理
这是受检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原来自以为一向健康,不痛不痒,没什么病。一旦查出毛病,很是焦虑,呈现忧虑。对这类病人,首先要耐心倾听他的陈述,有针对性的有理有据地解答问题,加以疏导。一位受检者五十多岁,查出了浸润型肺结核,急得寝食难安。他急的不是他自己的病,而且他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子,爱不释手的整天抱着,担心孙子感染上结核病。我们告诉他,肺结核是一种高感染率,低发病率的疾病。他孙子一出生,就已经注射了卡介苗,而且孩子从母体也可获得一些免疫力,请他不用过分担心。经心理疏导后,他安心地隔离住院了。
4期望值过高
很多受检者抱着“我花了钱,你就应该把我的身体状况查得一清二楚”的心理,对体检期望过高,苛刻要求。有一个老人右眼视力突然下降0.1,体检中心的眼科医生请他到眼科作进一步检查,他儿子马上暴跳如雷,大声吼叫:“不检查了,不检查了,搞了半天都查不出病因,体检有什么用?”声震屋宇,传遍所有诊查室,空气似乎要凝固了。我们请他小声点,以免影响其他人,稍后告诉他,任何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如果一眼就能看出毛病,医院用不着购置那么多仪器设备,请他先把其他检查项目做完。内科医生检查时罗列了一大堆可以引起视力下降的疾病,他都听傻了,尴尬地说:“我错怪医生了,对不起。”恐怕最难回答的是一些受检者要求作疾病预测,比如乳腺增生者问会不会得乳腺癌;高血压会不会突发脑出血;宫颈糜烂会不会得宫颈癌等等。这类问题既要耐心解释,提供正确的健康指导意见,又不能说过头,以免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也要注意不要把话说得太死,大包大揽。
5委屈心理
拿到体检报告后,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查了半天,花了几百块钱,什么都没查出。我们说:太好了,什么病都没有。难道你要查出病来才舒服吗?随着体检工作的普及,这样情绪越来越少,渐渐变成了一种渴望,希望自己不要查出毛病。对我们提出的健康指导意见不以为然,或者说没有效果,委屈。这在肥胖症、高血脂症、高血糖者中最常见。很多人说:医生,我都吃得很少了,血脂还是降不下来,真是喝水都会胖。我们告诉他不管你怎么说,体重、血脂降不下来,说明你食进去的超过了你所消耗的,饮食习惯、行为习惯是几年、几十年形成的,必须来一个革命性、颠覆性的改变,才能把“三高”降下来。比如说有的人说我每天连中午饭都不吃了,早点只吃一碗面条或米线就到晚上了。我们帮他分析,那一碗面条、米线油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天脂肪需要量是25克,你一碗就吃够了。
6侥幸心理
许多受检者查出病后往往都往好的方面设想,抱着能侥幸躲过的心理,不太积极治疗。1例37岁充满型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我们建议他住院手术治疗,他自持还年轻,没有什么症状,仅仅不规则地服用“消炎利胆片”,最终以剧烈胆绞痛紧急入院。一输尿管结石患者已查出右肾中等量积水,建议他住院治疗,他说:我什么感觉都没有,我回去吃些草药好了,三个月以后复查,已成右肾大量积水。对这类病人,要注意充分地说清病情及危害,让病人认识到病情发展的严重后果,也要强调一定要择期复查,以免丧失最佳治疗时间。
体检者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体检中心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个性化正确的疏导,才能顺利开展体检工作,保障受检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