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式;创新扩散理论;外语教学实践和研究
教学是一种包含诸多因素的社会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接受新信息、采纳新方法、运用新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进步,都可以受益于当今技术推广和营销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常用的若干高效模式。
一、技术发展研究模式
在技术发展研究领域,如下三种模式最为常见: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Davis的“技术接受模式”(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和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y/DoI)。
1.“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
Ajzen推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强调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如下三项内在因素的影响:
行为态度(BehavioralBeliefs),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主观规范(NormativeBeliefs),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行为控制认知(ControlBeliefs),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如下图式就是计划行为理论的最新模式:
行为态度(BehavioralBeliefs)关心的是行为的可能结果,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应出来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也可说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是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行为控制(ControlBeliefs)亦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
当人们身处具体的工作环境或项目计划中,需要对行为做出改变时,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至关重要。在三个考量的各自范畴内,行为态度的考量会使人产生对待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态度,主观规范的考量会使人感受到周遭的社会压力,行为控制的考量则会导致人的实际行为控制度的上升。此三项因素的综合则构成了人的行为意向(BehavioralIntention)。作为一般性的法则,如果个人行为态度和主观性规范是正向的、积极的,那么个人对该行为认定的实际控制就会愈多,采取该行为的意向将愈强。
2.“技术接受模式”(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
Davis推出的“技术接受模式”指出,使用者最终采纳和运用某种技术是因为如下两种机制在起作用:有用性感知(Perceivedusefulness/PU)——人们相信某种特定技术的使用将强化其工作成效;使用方便性感知(Perceivedease-of-use/PEOU)——人们相信某种特定技术的使用将减轻其工作负担。
该模式认为,使用的行为(usagebehavior)是由使用的意愿(Intensiontouse)决定的,而使用的意愿由想用的态度(attitudetowardusing)所决定,而想用的态度既受制于有用性感知,也受制于使用方便性感知,而它们又是由外部变量(externalvariables)决定的。外部变量包括技术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
3.“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y/DoI)
Rogers推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企图解释某项创新如何在人群中扩散或者采纳。Rogers认为“扩散”是一种“社会变化”概念,亦即“某项创新透过某种渠道逐渐为社会体系中若干成员中接受或者采纳的过程”。
当人们意欲采纳某种创新(比如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或者诸如电脑这样的新的创新)的时候,他们将经历一个“五步程序”:(1)知识阶段(knowledge),了解它→(2)说服阶段(persuasion),被说服而思考它→(3)决策阶段(decision),决定回绝或者采纳→(4)实践阶段(implementation),实施它→(5)确证阶段(confirmation),因其积极的结果而确证。
一项创新面世之后,其采纳的速度还会受到如下五种因素的影响:(1)相对优势(relativeadvantage),认为某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的旧主意的程度,(2)相容性(compatibility),认为某项创新与现有价值观、以往经验、预期采用者需求的共存程度,(3)复杂性(complexity),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运用的难度,(4)可试用性(trialability),某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5)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某项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visibleresults)。
采纳者采纳一项创新的时候,他的角色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化:(1)创新者(innovators),占总人群的2.5%,(2)早期采纳者(earlyadopters),占到总人数的13.5%,(3)早期跟进者多数派(earlymajority),占到34%,(4)晚期跟进者多数派(latemajority),占到34%,(5)迟滞者(laggards),占到总人数的16%。创新采纳的速度可以因为如下机制而加快:(1)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他们是杰出的有影响力的采纳者(distinguishedinfluentialadopter),(2)交际网络(communicationnetworks),他们是一群相互联系的潜在采纳者,(3)临界数量(criticalmass),足够的采纳者采纳该创新而促发“引爆点”。
为了让创新扩散理论更具实用性,Rogers又推出如下四项举措:(1)瞄准潜在采纳者中的特定人群,(2)传播采纳的必然性及临界状态的紧迫性,(3)向创新人群引荐该项创新,(4)为早期采纳者提供激励。
Rogers认为,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假设手机刚刚进入市场。当你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大约15%~20%的人,开始试用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潮流,于是跟风,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促使大部分人跟风的这个点,即突然爆发增长的点叫做“引爆点”,它往往介于最终达到的,所有使用手机人群的15%~20%之间。这个点对于推广、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是否能达到这个点会决定整个营销的效果,如果营销并没有到达这个点就草草结束,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经历非常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用户数量,另一种是还没有达到就被其他的产品所取代。如果了解这个引爆点的关键,在营销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把大部分经费用于用户从0到引爆点的这个区域类的营销推广,而后,这个市场会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会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进行快速的扩张,最终达到一个目标用户数。
二、技术发展研究模式与外语教学实践
1.“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与外语教学实践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综合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教学就是一个针对该目而采取的有计划的行为,因此,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学生的外语学习意向应该是他们外语学习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它必然受到学生的外语学习态度、主体规范和行为控制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情感态度方面,譬如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家长、社会、理想、前途、榜样力量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主观规范性感受;在学习策略运用方面、在语言知识学习方面、在语言技能实践方面,增强学生的行为控制认知。
2.“技术接受模式”(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与外语教学实践
显而易见,“技术接受模式”在学习策略培训与运用过程中,比如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的培训与运用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最大、效果也可能最好。教师应当首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某种策略的有用性和便利性,激发他们想学想用该策略的态度和意愿,进而创造条件、布置任务,引导和指导他们试用该策略。
3.“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y/DoI)与外语教学实践
现代外语教师若以科学性兼艺术性标准来要求,至少应具有两种能力:(1)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新、自我挑战、自我反思;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2)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传授现成的知识,引导方法,指导实践,自己懂、能、会、行并且助人懂、能、会、行。“创新扩散理论”不仅可以运用学课堂外语教学,在外语教师自身知识和技能发展过程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譬如在外语教师微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阶段”(knowledge)要力争了解何谓微格教学、将培训哪些技能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观看微格教学示范视频,教师可能说服(persuasion)自己信服微格教学、思考微格教学,进而决定(decision)采纳和试用微格教学技能,在指导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教师参与微格教学培训实践(implementation),并逐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合和实施学到的教学技能,最后因其积极的结果而得以确信(confirmation),并自觉地应用微格教学理念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技术发展研究模式与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是外语教师永恒的任务,“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式”和“创新扩散理论”可以运用于并推动如下的外语教学研究:
1.外语教育政策方面。“关于我国对不同语种之不同层次外语专材和兼材的需求量以及培养能力的调查与评估;外语定位,外语教学类型,语种选择,教育教学的目的、原则、内容、途径,师资教育、教学资源,国外语言教育政策、现代外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研究与分析。”(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会,2006)
2.教学规划方面的。论证大学外语教学大纲和外语专业教学大纲优缺点的实证性研究,包括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途径、教材编、审、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实况的个案研究、教师教学实况的个案研究、理论依据的评析、改革措施之得失的分析等。
3.课堂教学方面的。开放式课堂建设、大班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课堂交际任务设计、课程类型研究等。
4.教师教育方面的。教师自我发展的经验概括等。
5.外语教学评价与测试方面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评价创新、英语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等。
6.学习研究方面的。外语学习顺序、外语能力要素与发展、外语环境的创设、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学习成效的系统研究、学生外语学习与综合发展等。
7.汉英语言对比方面的。
8.新教育技术方面的。3G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开放式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英语教学与学习软件利用、教学程序设计与课件制作等。
参考文献:
[1]Ajzen,Icek.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M].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
[2]Ajzen,Icek.TPBDiagram[EB/OL].http://people.umass.edu/aizen/tpb.diag.html
[3]Davis,F.D..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M].MISQuarterly,1989.
[4]Rogers,E.M.DiffusionofInnovations(5thEdition)[M].NewYork:FreePress,2003.
[5]杨敏..外语教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本土化外语教学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公外部
邮政编码: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