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娜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前旧店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课堂中怎样利用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能力呢?我就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谈谈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实施策略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那么,语文课堂中怎样利用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能力呢?我就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谈谈体会。
一、探究的成功感要去培养
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尤为重要。
(一)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实到位。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二)积极创设探究式的问题。
教学,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才会常思考,常思考才会常创新。如此的教学,就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时,应遵循四个原则: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3、设计的问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时间、探究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要注重实效
见到好多老师上课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根本不注重讨论的实际效果,更有甚者却不管问题的简单与否,也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大小,一出示思考题就马上让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交流,只管让学生嗡嗡嗡地讨论一翻。而老师却不论学生讨论得怎样,自己也不怎么去引导学生,不是真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只是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马上喊停,急匆匆地小结一下,接着便进入下一个环节。似乎“讨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做只是为了保证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已。
我觉得这种做法不但有悖思维的认知规律,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试想,当你兴致勃勃地干着一件事的时候,别人粗鲁地打断你的所作所为你会怎样?甚至有的老师看时间还不到,即使好多学生讨论结束已正襟危坐,教师也依然故我的“耐心”等待,全然不顾学生的讨论情况和感受如何,只是在班上巡视啊,转悠转悠的拖延时间。讨论完全成了走过场,给人看的摆设。
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喊停太早,学生讨论不完,半途而废;喊停太晚,早讨论完的学生又坐在那儿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课堂讨论一定要注重实效,要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讨论进度,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掐着表按分秒来定夺学生的讨论。其次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明确讨论内容后要展开讨论,与谁讨论呢?这是关系到讨论的效果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不能随便安排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好是遵循学生自主选择讨论伙伴的原则,因为这样学生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讨论会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能为学生讨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就能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也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相反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把握调控讨论的展开
讨论开场后,整个讨论的进展主要是由教师把握和控制的。在讨论中,就其形式和内容方面,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就事论事,游离主题。冷场或僵局极易在开局之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应当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或认真解决。教师处理此种情况要有三种方法供选择:①教师讲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指出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动员,看哪位同学接着发言。具有相对的动员、指令式。②教师保持沉默,以信任的眼光注视同学,坐以待发,等待“革命”。此时,沉默的时间不可太长,耐心和信心的结合必须适度。另外要在蓄势中寻找突破点或人,这要建立在对同学充分的了解基础上,否则冷场时间太长而又心中无数,再启动就比较难。③承前启后,顺势按垅。教师及时审度课堂形势,发现有可能出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场白中的陈述、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反问式诱导同学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是在众多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太“浅”了,没有针对性,起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白杨》这篇课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称赞边疆建设者立志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课文中有几处描写“爸爸”的神情。理解这几处神情描写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在这里引导学生质疑:爸爸的脸上为什么出现严肃的神色?他介绍白杨树的几句话是在单纯说明白杨树的特点吗?望着白杨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后来又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几个问题,把学生从课文的字面理解引入到含义理解中,造成字面上的已知与含义上的不知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好好地联系上下文去探究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