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刘英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浅析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刘英桃

刘英桃

刘英桃河北省宁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展,是强化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效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来推动美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美术欣赏课对教师对学生有何要求

①要更新教育观念。美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新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有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关系到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所以缺乏创新素质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缺乏创新素质的教师也不可能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的教育方式应该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园丁式教育,再转变为对话式教育。美术欣赏属于社会科学、情感学科的领域,更需要采用对话式教育。在欣赏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园丁,而应该是“导游”,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去评价自己所面临的一切。②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把该学科的知识教活教好。欣赏课教师不但要懂得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还要较深地了解文学、地理、历史、音乐、戏剧等多领域的知识,比如能写不同书体的字,能画不同画种的画,能讲精彩的文学、历史故事。将这些技能穿插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联想、感动,就能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道:“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靠什么?靠理想信念,靠道德品质。而这一切的积累和沉淀,便是一个人的人格。欣赏课时不多,但欣赏课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可见,教师具有完善的人格是上好欣赏课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欣赏课是发现美、感受美、思考美的一方阵地,应该把提高审美能力作为每个学生塑造自我的自觉行动。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说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学生往往凭单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但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各搜集与欣赏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再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②欣赏与给画、工艺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期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且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③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有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等等的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直觉,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

三、审美的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为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都不断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尽快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