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核医学PET中心黑龙江省大庆市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心肌灌注显像评估万爽力治疗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万爽力治疗,同时联合钙通道阻滞剂、β阻滞剂或长效硝酸脂类药物治疗。对比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对患者进行运动试验以及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万爽力治疗后患者的运动时间、耗氧当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心肌灌注显像缺损计分运动显像低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万爽力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明线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提高运动耐受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运动心肌灌注显像;万爽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
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性治疗,对于身体不允许或不愿意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症状[1]。近些年来,临床发现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的药物万爽力能够控制心绞痛症状,尤其是对于使用传统药物最大耐受量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使用万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45例,对其使用万爽力治疗,先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1±9.6)岁,患者心功能1级、2级,EF大于40%。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运动试验和心肌灌注显像,然后接受常规治疗,同时每天服用20mg万爽力,3次/d。
1.2研究方法
运动试验采用症状限制性Bruce方案,采用Case-12型活动平板仪,出现运动高峰及心绞痛时为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20mci,继续运动30~60s,1小时候为患者采集图像。心肌显像采用及SPECT采集30帧,每帧20s。通过计算机滤波反向投射重建图像,显示与心脏主轴垂直或平行的三个方位断层图形,每层厚度1Pixel及。采集到的图像使用积分法定量分析,将心肌左室分成13个节段,然后根据节段,根据节段放射性稀疏程度来判断,正常记0分、轻度稀疏记1分、明显稀疏记2分、严重稀疏记3分、完全缺损记4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的形式展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若计算结果为P<0.05,提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万爽力治疗后患者的运动时间、耗氧当量、RPP明显高于治疗前,心肌灌注显像缺损计分运动显像低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2],提高心脏能量代谢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增加患者的心肌葡萄糖代谢水平能够改善心功能,减轻组织损伤。循环中脂肪酸高水平会降低葡萄糖氧化代谢能力,心肌缺血后发生高水平脂肪酸的几率非常高,造成缺血性损伤程度加重[3]。万爽力是一种能够刺激心肌或间接性的促进葡萄糖代谢的药物,使用后可以有选择性的抑制线粒体酶,让心脏代谢从脂肪酸氧化转为葡萄糖氧化,从而降低高能磷酸盐生成对氧的需求量,提高心肌缺氧时对样的利用率。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显示[4],分离灌注高水平脂肪酸的老鼠心脏,使用万爽力能够促进葡萄糖氧化。临床实验结果也显示,万爽力能够在心肌缺血时保护心脏。万爽力保护心脏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已经证实了它能够限制细胞酸中毒,提高细胞收缩能力,从而缓解危氧自由基造成的内膜损伤[5]。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使用万爽力治疗后患者的运动时间、耗氧当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心肌灌注显像缺损计分运动显像低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万爽力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明线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提高运动耐受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志军,盖鲁粤,王禹,等.运动心肌灌注显像评估万爽力治疗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9):1240-1241,1244.
[2]刘海娜,汪秀玲,李智勇,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4):375-379.
[3]张茜,李思进,张迎伟,等.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对不典型胸痛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12):1107-1108.
[4]张茜,李思进,张迎伟,等.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对不典型胸痛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23):1107-1108.
[5]孙志军,盖鲁粤,王禹,等.运动心肌灌注显像评估万爽力治疗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9):1240-124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