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日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就业是当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最终愿望,而技工院校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着力点和生命线。
【关键词】就业率技工院校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5-02
【Abstract】Employmentisthecurrentvocationaleducationstudentsarereceivingtheultimatedesireoftheinstitutionsandskilledworkersisajob-orientedvocationaleducation,theemploymentrateofstudentsisthemechanicsof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institutions
andthelifelineoffocus.
【Keywords】EmploymentrateCraftinstitutionsLifeline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民生”和保“就业”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之一。而当前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的就业率较高,相对金融危机期间农民工失业率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有较大的优势。全国而言,近几年来技工院校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实践证明,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其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一、就业率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着力点和生命线
技工院校要发展,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除了硬件设施设备要满足需求外,软件方面离不开学校的招生规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是技工院校发展的着力点,是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晴雨表,也是决定技工院校招生成败的关键。
1.就业率直接影响招生规模
虽然当前技工院校招生难度较大、竞争十分激烈,尽管影响技工院校招生难的不定因素很多,但是从根本上看,出口好则进口畅通。因为技工院校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率高。因此近年来技工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界的一位新秀,特别是广东的技工教育,其招生规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
2.就业率反映教学质量
技工院校必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着力点。技工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后者是第一位的,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来考虑组织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能就业的技术技能。如果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技能实习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对学生就业没有帮助,那么我们认为多么重要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对国家和社会也毫无意义。因此,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打基础、做准备、创条件。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分数,也不在乎是否获得多少证书,归根到底,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3.就业率展示办学特色
技工院校与普通高校具有不同的定位、功能和本质,尽管普通高校也有就业问题,但其目标更主要的是进行通识教育,培养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而技工院校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职业方向,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技能教育获得将来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属于“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如果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懂技术技能、不实用,或未曾就业先失业,那必将会失去技工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最终也将失掉其根本。
4.就业率体现以人为本
技工院校学生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莫过于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技工院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当千方百计为广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思路和措施
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各个教育部门和环节应统一部署、协调合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技工院校的一切工作应从学生的就业需要、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
(2)树立培养“高级蓝领”的人才观念。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特定职业领域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蓝领”。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特定”职业,技工院校培养人才只能是适应特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通才;二是“蓝领”,也就是基层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建设者;三是“高级”,就是要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于一般技能型的人才。这种定位的人才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够用、技术技能管用、特长好用、吃苦耐用”。
(3)树立“从就业看质量”的观念,教学质量或学生质量的高低,看就业率,看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搭建平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产学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操作和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加工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体做法有:①成立院校董事会或校务咨询委员会,成员由主管厅局、直属单位和行业基层单位等组成,统筹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管理,共商院校改革与发展大计,密切院校与企业、行业及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开展联合办学、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技能实习操作环节教学、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平台。②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组成院校发展与产学研合作顾问委员会;参与对院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制定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实习操作计划;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③校企联合办学,院校和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高工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尽量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院校也尽力为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岗位培训、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优质服务。
3.适应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技工院校毕业生才能受欢迎。①应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在制定招生计划、确定专业结构和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到有的放失,减少主观盲动;要切实搞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从历年的就业状况统计表中分析专业需求的走向,为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如能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开设“定向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市场需求不大或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职业岗位,可以由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签订“订单”,学生按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养,毕业后到特定的单位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减少企业培训成本。③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的锻炼,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基础上,注重突出技能;要建立新的质量评估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教学过程中要一切着眼于市场、着手于素质、着力于就业。
4.策划营销,引导人才消费。
如果把教学部门比做企业的生产系统,那么就业指导部门好比企业的营销系统,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领域上应从应聘技巧的指导,扩展到全方位的就业服次,上升到制定一系列营销策略的新高度。①开展学术营销,做企业的人事顾问。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有关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课题的研讨会、研修班,免费邀请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用人理念,引导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培育自身的毕业生就业市场。②开展培训营销,培养毕业生就业推荐的代言人。经常地组织用人单位的技术主管、技术骨干到院校参观、培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加深他们对院校和毕业生的了解。提高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需求的满意度,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来校招聘毕业生,那比学校的推荐或毕业生自己的推销一定要好得多。③开展比武营销,展示毕业生素质。平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借助媒体宣传自己;在实习中主动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向企业展示自己;在校内的毕业生招聘会上进行技能表演,用实际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5.有效指导,当好参谋。
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入学时就开始,贯穿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树立事业心。一个有事业心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会从小事做起,会脚塌实地,会正确处事和对待生活,这样的学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人说“重事业,易就业”,确是经验之谈。②指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存在后发展”的就业观,千万不能定位过高、要求过高,或眼高手低,应树立从基层生产一线干好工作的决心。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在应聘时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因紧张而失去机会;在工作后也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泰然应对荣辱毁誉、成败得失。
参考文献
1杨学斌主编.毕业生就业指导使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
2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2004
3杜言敏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钟锦等.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5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织编写.技校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9
6雷三元.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研究[J].广东技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