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350300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及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笔者觉得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教学方式更具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语文教师不能过高地估计语文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语文学科的价值仅仅定位在语文学科上,而是要把它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为此,语文教师要正视高考,不能为了让语文教学“完成考试任务”而急功近利。语文教师要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设计语文教学方式时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新课程改革丰富了教育教学领域内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模式、方法和技巧等。语文教师应该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学习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更具有效性
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三、培养创新能力,使学习更具有效性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优秀的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电教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将教学从一课一得的微观教学中走出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强大信息量的刺激,达到积累和沉淀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更为先进的“人机互动”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营造出师生平等、发展、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培养全面素质和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代凤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8),61。
[2]郭灵彩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