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翔张永亮胡万成
(四川省大邑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大邑610000)
【摘要】目的研究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给予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手术后观察组患者术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结论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能够更有效的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并且取得与经伤椎相当的手术创伤,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经伤椎手术跨伤椎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53-02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多通过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跨伤椎内固定是传统的手术方法,能够避免对伤椎的二次创伤,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近年来,经伤椎骨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内固定治疗的外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明确胸腰椎骨折的诊断,且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给予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24-49岁、平均34.9±5.4岁,胸椎骨折19例、腰椎骨折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5-54岁、平均34.9±5.5岁,胸椎骨折17例、腰椎骨折1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1.2.1观察组
全身麻醉后根据手术椎体的位置做8-10cm的后正中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暴露伤椎,在上下正常椎体的椎弓根置入螺钉,再在伤椎的椎弓根置入螺钉,伤椎选择长度适宜的连接杆并安装,锁定后关闭切口。
1.2.2对照组
与观察组患者相同的方法暴露椎体骨性结构,在伤椎相邻的上下位椎体上置入4个椎弓根螺钉,先将下位正常椎体的螺钉锁定,再适度向上提拉并纵向撑开,而后拧紧下位螺钉。
1.3观察指标
1.3.1术中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1.3.2术后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并与术后6个月时行正、侧位X线检查,测定矢状面Cobb角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3、讨论
外伤性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多伴有上部损伤椎体及相邻椎体向侧方脱位,会造成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等脊柱附属结构的损伤,并造成脊柱结构不稳定、椎管内脊髓受压。目前,多采取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脊柱解剖形态、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椎管内压迫的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为了避免对受伤椎体的二次创伤,应当采取跨伤椎的方式进行内固定。但新近的研究却发现,跨伤椎手术容易造成内固定材料松动或断裂、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等,影响手术的整体效果[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经伤椎内固定手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发现应用经伤椎螺钉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脊柱的活动性,并同时分散负荷应力、为脊柱提供支撑[2]。国内陈贞庚等[3]的研究认为,经伤椎内固定以骨折椎体为支点对韧带和纤维环进行牵拉并实现复位的效果,并且使得伤椎、螺钉和椎弓根钉同时受力,降低内固定材料松动和断裂发生的风险。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手术情况的比较可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无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恢复更为理想。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能够更有效的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并且取得与经伤椎相当的手术创伤,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海刚,谭伦,林旭,等.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8):663-668.
[2]李钦亮,刘艺,储照明,等.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8):956-959.
[3]陈贞庚,郑晓晖,涂致远,等.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79例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初步经验[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5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