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红霞周优树周庆华(抚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西抚州34400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180-02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价值。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本院1126例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387例,阳性率52.1%。在≤6个月,6个月~2岁,>2岁三个年齡组中,RV阳性率分别为60.9%,34.7%,25.9%,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幼儿组及>2岁婴幼儿组三组作x2检验,P<0.05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轮状病毒小儿腹泻粪便
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其主要感染小儿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组织损伤,引起腹泻,若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可能危及生命。为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本文就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来院就诊的1126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结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住院送检腹泻患儿,随机抽取标本1126份,其中男患儿653例,女患儿473例,年龄≤6个月210例,6个月~2岁789例,>2岁127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起病急、有腹泻、发热、呕吐及轻至中度脱水征,大便性状为黄稀水样、蛋花汤样或糊状,镜检有脂肪球或未见异常,很少有白细胞。
1.2试剂和方法
1.2.1试剂试剂盒由杭州巿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快速检测婴幼儿粪便中的RV抗原。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的轮状病毒抗体和包被在聚酯膜上的轮状病毒抗体金混和物。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孔内,当粪便含有RV抗原时,轮状病毒抗原与胶体金颗粒包被的轮状病毒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胶体金复和物,随之标本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抗原-抗体-胶体金复合物在测试区内与事先包被的轮状病毒抗体反应,出现一条紫红色的条带。
1.2.2方法用采样棒取适量粪便样品加入装有稀释缓冲液的收集器中,将盖子旋回收集器,并充分摇匀。取出试剂,置于干净平坦的台面上,折断已收集粪便标本的收集器尖端,弃去头两滴后,用收集器垂直滴加2滴无空气泡的样品稀释液于加样孔内。测试结果在10~20分钟内读取,20分钟后判断结果无效。
1.2.3结果判断两条紫红色条带出现为阳性结果,仅质控区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为阴性结果,质控区未出现紫红色条带为无效,应重新测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多个计数资料的x2检验。
2结果
不同年龄组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检查结果:对上述1126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V检测,阳性587例,阳性率52.1%,其中男341例,女246例,不同年龄组腹泻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如下表:
年龄组检测例数阳性例数阳性率(%)
≤6个月2107334.7
6个月~2岁78948160.9
>2岁1273325.9
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幼儿组,>2岁幼儿组比较,经x2检验,P<0.05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
3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腹泻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1]。人类RV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是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RV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2]。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常在秋冬季造成大范围流行,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从表中可以看出,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出率52.1%,与国内报道徐晓玲报道阳性率42.6%,梁鹏报道阳性率31.6%相比稍多,考虑为区域性差异。以6个月~2岁组最高,占60.9%。说明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多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婴儿和2岁以上的幼儿发病较少,≤6个月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乳汁中分泌的IgA抗体而获得部分保护作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可能由于来自母体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乳汁中分泌的IgA抗体逐渐减少,消化道防御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所致。国内有机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有症状的RV感染有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RV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小儿出现腹泻时,除查大便常规外,还需检测轮状病毒,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避免抗菌素的滥用。同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健康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6.
[2]陈军华.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2004,5(31):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