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对话中体现和谐高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正由传统的教师独白转入课堂对话式教学。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和争鸣,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对话交流,是学生与教师的一场智慧的探险,是师生对教育成果的共享。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让思维在课堂对话中绽放光彩。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课堂对话,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我从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一、教学的预设与调整。做课堂对话的规划师课堂对话究竟该不该课前规划?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教师不能事先把对话的内容及步骤设计得天衣无缝,但也不能任意发挥。对于对话的目的、内容的深浅、切入的角度、节奏的快慢,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底;还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话有无可操作性,教师应给予学生提示与指导。《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学生针对本课的预习提问的问题较散乱,但我从这些问题里提炼出带有共同性的研究课题"探究本文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探寻。
二、做课堂的倾听者。首先,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学生无声的鼓励,它能帮助学生战胜胆怯之心,树立自信;其次,认真耐心的倾听,能抚平学生紧张的情绪,帮助学生理顺思绪,克服表达的困难,准确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只有认真耐心的倾听,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想、思维、语言的闪光点,为课堂对话注入生机和活力。在对话讨论陶渊明《五柳先生》的思想内涵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质量的问题:"既然中国文人大多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为什么只有陶渊明等少数人能付诸实践?"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追忆了《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我们一起分析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归隐田园得付出代价,那便是甘于清贫,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提出,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陶诗《饮酒》内涵的理解。而能捕捉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是以教师的倾听为前题的。
三、课堂对话的导航人。学生因受其人生阅历、阅读经验、分析能力、欣赏水平的限制,在课堂对话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误入歧途、言不及义等情况,教师作为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人,一个阅读分析能力高于学生的人,一个有相当鉴赏水平的人,应当充当课堂对话的导航员。讲《孔乙己》时,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孔乙己之死"。学生一般能够理解孔乙己之死的社会原因,但对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悲剧气氛特别是人情淡漠的社会特点不能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孔乙己被打断腿的时间入手,找出"大约""的确"这些隐含社会冷漠的词,一起来分析领会。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入。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不是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而是启迪这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拓展。
四、做课堂对话的升华剂。课堂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表现手法。教师要做课堂对话的升华剂,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学完苏东坡《江城子》后,我组织学生研讨一个问题:"学习了《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些同为唐宋遭贬谪的文人,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你更喜欢哪一位?"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对话,但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争锋,却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几位文人不同的心路历程,感受其人格魅力,从而建立多元的、开放的价值体系,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打下基础。
课堂大舞台,课堂对话应成为常演不衰的一个节目。教师只有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飞扬,从而实现教学和谐,结果高效。
作者单位:烟台高新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