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周进

周进

(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目的观察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轴向拔伸法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操作,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70.0%及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及90.0%(P<0.05)。结论肩关节轴向拔伸法疗效优于传统常规手法的疗效,它可明显减轻患者肩部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粘连期肩周炎轴向拔伸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083-02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好发单侧。因其主要特征为肩部活动障碍,故又称为“冻结肩”。中医认为此病多由素体虚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失濡养,关节失于滑利,或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凝经脉,或外伤闪挫,局部瘀血,经脉闭阻,筋脉关节失荣所致。西医认为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久治不愈迁延而形成肌腱、韧带变性、粘连等导致的无菌性炎症。肩关节周围炎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肌肉痉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临床常采用传统常规推拿手法,但疗效不太理想,作者采用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我科粘连期肩周炎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5~65岁,平均51.00±2.4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3.6±0.5个月;病情程度:轻度5例,中度7例,重度8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46~68岁,平均52.00±2.8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3.2±0.7个月;病情程度:轻度4例,中度8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③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④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纳入标准①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有明显的肩关节功能受限患者。②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病者。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②肱骨外上髁炎引起的上肢活动受限。③中风后遗症所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④骨折、脱位所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⑤不能坚持治疗,中途改变治疗方式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1.5治疗方法

1.5.1观察组采用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①患者坐位,以滚法为主配合拿法施于肩关节周围部位,以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喙肩韧带及肩胛骨周围紧张之软组织为主,再弹拨腋窝前后壁痉挛的筋膜(胸大肌和背阔肌筋膜)。②患者仰卧位,施以肩关节轴向拔伸手法进行各部位拔伸:A.外展拔伸法,拔伸下内外旋法:医者站于患侧,医者用一手以托肘方式紧握住患者上臂,另一手固定患者肩部,将患肩慢慢外展45°至90°(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医者双手反方向用力拔伸,力量由轻到重,拔伸到一定程度保持用力,然后行内外旋转。B.上举(在患者所能承受的上举极限范围内)拔伸法,拔伸下内外旋法:同上式,将患肩慢慢上举45°至90°(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医者双手反方向用力拔伸,力量由轻到重,拔伸到一定程度保持用力,然后行内外旋转。C.后伸拔伸法,拔伸下内外旋转法:同上式,将患肩慢慢后伸一定角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医者双手反方向用力拔伸,力量由轻到重,拔伸到一定程度保持用力,然后行内外旋转。③患者坐位,按揉肩胛骨内侧缘及外侧缘,再以搓法来回施于患肢上臂,行上肢抖法结束治疗。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2对照组采用肩周炎推拿常规手法[2]:①松解手法:患者坐位,施术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托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滚法或拿柔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②解痉止痛法:接上势,医者用点压、弹拨手法,依次点压肩井、秉风、天宗、肩内陵、肩贞、肩髃各穴,以酸胀为度,对有粘连部位或痛点施弹拨手法。③运动关节法:接上势,医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做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再做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及内旋的扳动。④舒筋活血法:接上势,医者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围,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将患肢慢慢提起,使其上举,并同时作牵拉提抖,最后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3~5遍。治疗时间及疗程同观察组。

1.6疗效标准①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向受试者说明使用方法,再让患者移动游标位置,评估者记录疼痛强度数值: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治愈”;“3~5”分为“良-显效”;“6~8”分“可-好转”;大于“8”分为“差-无效”。②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pide;(100-治疗前评分)]×100%。治愈:症状体征等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改善率≥90%;显效:症状体征等明显好转,治疗改善率≥70%且<90%;好转:症状体征等有所好转,治疗改善率≥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等无明显改善,治疗改善率<30%。

1.7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adit值(x-±s)表示,采用Radit检验,由PEMS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2.1VAS评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观察组205.13±1.790.32±0.15①5.01±1.36①

对照组204.98±1.651.46±1.233.85±1.2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0例,治愈率7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2例,治愈率35%,总有效率90%;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f,p)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201442070①100①

对照组2078323590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病变。临床主要特征以肩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为主,早期功能障碍多因疼痛所致,后期则因肩关节广泛粘连所致,尤以外展、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严重时,肩部一切功能活动均受限,以功能障碍为主的这一时期称为粘连期。如何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有效的松解粘连,改善和恢复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活动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是遵循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学原则,不同体位的松解步骤针对不同的粘连病理,具有明确的解剖学基础,施术的每一步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化,它通过对外展、上举及后伸三种体位下的粘连进行松解,较好地解决了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及内外旋转功能受限这一关键问题。肩关节轴向拔伸法通过特殊的拔伸力,迅速达到解痉镇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之功。该手法沿着肩关节的各功能活动方向进行拔伸,能够改善关节内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令纤维化肩关节局部组织得以有效修复,利于粘连处的肌肉恢复弹性,促进肩关节周围肌肉活动,加速肩关节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肩关节轴向拔伸法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力量由轻到重,逐步用力,循序渐进,因此,它较传统推拿手法而言,还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小的特点。施术过程中动作幅度小,施术者能有效控制力度,患者容易配合,故在手法过程中不易产生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70.0%及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及90.0%(P<0.05),表明肩关节轴向拔伸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比传统推拿手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

[2]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