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的差异浅谈“红楼”人物的悲剧色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1

就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的差异浅谈“红楼”人物的悲剧色彩

席薇

席薇(公安边防部队广州边防指挥学校,广东广州510663)

摘要:当下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将大观园中的种种风流旖旎又带回观众面前。抛去精致的服食、如梦似幻的场景和空灵的配乐不说,真正能将所有爱“红”之人打动的,依旧是这一场闺阁幻事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情痛感。本文即试就《红楼梦》一书中人物所体现的悲剧色彩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色彩

中图分类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353-02

《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中里程碑般的作品,为读者真实地捧现出了一个对精神世界苦苦追求然却最终遗失的悲剧过程。在中国古老哲学思想体系的束缚下,知识分子大多在追求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同时,要深深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封建社会巨大的压力下,对灵魂归宿的寻求往往难如登天,哪怕生于权贵巨贾之家也不可得,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一、悲剧色彩在中西方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西方文学作品当中的悲剧情节,多是由个体自身的对立性造成。在诸多作品的文学理念中,命运高于一切,是最高的意志和性格的代表,始终作为人的对立面,从而制造出个体的悲剧。绝大部分西方式的悲剧,都带有一定的抗争性,其悲剧的主体是个人。从悲剧的过程来看,是个人的一段行动,是人与命运和意志之间的冲突激化,是个体的抗争不断被确立,多带有一定的崇高色彩,是理性的张扬和熟虑之下的爆发。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说它是崇高的一种,“与其他各种崇高一样具有令人生畏而又使人振奋鼓舞的力量”①。

与西方式悲剧不同的是,中国的悲剧多是由社会整体与个体自身的对立性造成的,由远远超越个体自身力量的因素造成。中国式的悲剧中无不融入天道的意象,常常暗示一旦如此,个体的力量和意志就失去了作用,除掉无意义的抵抗外就只有屈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和斗争的悲剧形式,无法产生个体性格意志发生转变的情节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式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悲剧发生的同时,一代人都跟着坍塌下去。这种悲剧的表现首先是人格的放弃,然后是道德的堕落,接着是良知的泯灭和最后对命运无力的哀叹。面对这种堕落,也许仍有少数个体不愿放弃,执着追求,但这种追求往往被描述得不堪一击,无法成型。直到最后,任谁都能够明显看出这种坚持并无意义,原本悬殊的力量对比从未改变,偶尔产生的那一点均衡,也总归是天道如此,而非人力所为,留给人们的只有幻想,而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宿命的存在。《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悲剧,上至夫人少爷,下到丫鬟小厮,都体现出了特定的文化角色悲剧性的内心世界。宝玉一角,不过是最有代表性,承担最重的一个。也可以这样说,大观园中的情感原型既被赋予了人性的光辉和存在的价值,也赋予了他们走向悲剧的命运,他们是为了天道的普世角色而存在的,这种存在不仅仅是方式上的存在,也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二、《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色彩

大观园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一定的悲剧色彩,现以宝玉为典型,简要谈一下书中所体现的悲剧情境。

《红楼梦》的悲剧中心在于金陵十二钗,而能够把这些委屈和冤怨都承担起来的,就是贾宝玉。这位宝哥哥,先是被认定为一个酒色之徒,后又被世人鄙弃为无能之辈,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色彩最是具有代表性。在那繁华风流之地,他显得如此反骨,如此的与众不同。由于对父母的反逆和对封建伦理、世俗观点的轻蔑,而被认为是一名一无是处的富贵闲人。其前半生被动服从家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婚姻一事上更是将承担、委屈、认从加以统一。面对宝钗,虽然不甘不愿,却也认从了天命;面对黛玉,纵是有满腔真情,也化作血,化作泪,陷于虚无。

宝玉的悲剧,正是典型的中国式悲剧,也就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内部的决裂。宝玉的所求,是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外在与内心的统一。而正是这种和谐与统一,造成了伦理和纲常的混乱,在天道和人情之间,宝玉茫然无措。他仅是明了自己对于这样的世俗,这样的世道,是彻彻底底的厌倦和不甘,但却并不知该如何放抗,这使他富有悲剧色彩的命运成为必然。宝玉作为传统社会的天然继承者,尚且无力承担,那么这个社会制度也就必然会走向灭亡。因此,我们也能够从书中看到作者的痛心和不舍,在这舍与不舍之间,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注释:

①引自《悲剧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朱光潜

参考文献:

[1]欧阳杰.浅说红楼梦的悲剧结构[J].黄冈师专学报,2008(18)

[2]石中琪.超越悲剧的人生思索——《红楼梦》开篇三个神话的寓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