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点亮学校未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课程点亮学校未来

莫凤联

------xx小学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莫凤联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案例背景】

背景材料一: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节选)

背景材料二:地方实施课程改革文件

深圳市中小学“四点半活动”试点工作方案(节选)

背景材料三:相关理论研究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意义》柳倩月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P122-124

2.何谓课程评价?(节选《校本课程评价》林一钢、黄玉鑫、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九期.P7-14)

【案例简介】

xx小学在其教育集团“未来教育”的“四会六能”具体培养目标引领下,利用特区移民文化资源,以非遗课程为核心,把非遗元素、儿童社会技能、现代公民综合素养诸多方面巧妙融合,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学科统整,构建了非遗立体型课程。借助于当地政府实施的“四点半活动”,引进社会资源,强化师资力量,确保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学校采取技能评价、成果评价、效益评价的方式推动课程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老师们的课程研发能力,彰显学校特色。

【案例分析】

一、基于政策法规层面的分析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其宣传实践中,“进校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有关“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各级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定性为全民职责。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孩子们对光怪陆离的动漫世界对比传统的戏剧曲艺更具吸引力;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比本土的元宵节、乞巧节更新奇。这种文化传承的断层,必定使这一代青少年失去“文化记忆”。因此,加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提高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是学校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2015年,当地教育局推行“四点半活动”试点学校,将按生均每年350元标准,对活动予以补贴。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入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解决活动课程、师资、设施、场地等资源不足问题。这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基于学校发展层面的分析

(一)基于学校文化发展构建的校本课程。

学校管理中,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化无疑成为学校课程特色的亮点之一,它不仅推动着学校的内涵发展,还彰显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该校在其教育集团“未来教育”的“四会六能”具体培养目标引领下,着力打造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学校依托当地的移民文化资源,以非遗课程为核心,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学科综合型的课程研究,从非遗元素、儿童社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构建立体型的课程体系,开发了40多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二)基于培养教师一专多能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绘画等才能。该校与信息机构合作建立了校本课程云平台,教师自主申报承担活动课程,不但增加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兴趣,也让更多有专长的教师,得以展示和发挥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学校还鼓励教师自发组团承包项目课程,一是加强了团队凝聚力,又强调团体意识。二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多学科融合的,美术、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发挥专长,互补共赢,降低了开发课程的困难。学校借力当地政府实施的四点半活动,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把专业师资引进学校,学生和老师共同感受,共同成长。在非遗文化课程的引领下,学校的老师得到快速成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参加课例比赛,开发的多个课程获当地教育局颁发“好课程”称号。

(三)基于培养具有本校特色学生的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是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培养具有本校目标特色的学生,避免了千校一面的无个性现象。该校开展的非遗文化课程融合了语文、数学、礼仪、历史、财商、经典诵读,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个人涵养的提高。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切入,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丰富内容,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改变单纯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技术技能,学习更广泛领域的非遗文化知识。

学校突破传统的考评方式,用游园会的形式让孩子在学、做、玩的过程中体会民族文化,学校的传统日就是学校开发的“民俗节日”课程,每个节日有年级承办,让孩子通过展示节日的服饰、食品、民俗风情等体会民俗非遗文化的精髓,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案例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落脚点要准确。

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学校实际,借助外力,挖掘内涵,校本课程方可持续发展,焕发生命力。

二、彰显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过程。

三、突出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校本课程一方面要开发普及型的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开设形式多样的学习社团,从学生不同需求出发,为学生创造多重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现实差异,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多元需求,让学生学有成效,学有所得。

四、突出以师为本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成长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能否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校本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选课指导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让教师心中有道,手中有术。

参考文献:

【1】《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的重要性》施丽丽2015年2月《文艺生活》P177-178,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177-02

【2】《校本课程实践初探》何雅琳《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年第04期P24-25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意义》柳倩月《文学教育(上)》2009年10月P122-124

【4】《校长六大专业能力的案例研究》龚孝华、于慧、谈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P8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