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啜阿丹

(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100007)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有40%~65.38%的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1],长期卧床的中风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以上[2]。便秘除了能够加重胃肠道原有的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欲呕、厌食外,同时容易使患者血压升高,情绪急躁,如用力排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脑出血、脑疝危及患者生命。西医学对于中风后便秘的治疗多采用灌肠或口服通便药物的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因为中风病人活动不便以及消化功能受限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3]。中医学对于便秘早在《内经》时期便有“后不利”、“大便难”等认识,认为与脾胃受寒、肠中又热等有关。以后的历代医家更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认识。这些都为研究认识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指导临床,应用中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目前中医疗法,疗效较为显著,越来越受国内广大医师的重视而备受推崇。下面为笔者在阅读一定量的文献后,粗浅的总结和归纳了一些对于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1、中医学对于便秘生理病理基础的认识

1.1中医学对于大肠生理功能及特性的认识

中医认为大肠生理功能主要为传导糟粕,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既是脾之健运,胃之降浊功能的体现,亦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相关。肺气的肃降,可推动糟粕下行,有利于大肠的传导。故《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说:“大肠之所以能传道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大肠的生理特性是以通降为顺,传导有度。故必须保持通降的特点,这样饮食糟粕才能及时排泄于人体外部。若大肠腑气不通,糟粕不能及时排泄,则可见腹胀、腹痛、便秘等[4]。

1.2中医学对于便秘的认识

所以中医学认为便秘系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干结不同,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质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甚至伴有饮食不下,腹胀、腹痛的病证[5]。便秘常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在中风这一特定的疾病环境下,便秘的病因病机演化与患者中风前的体质,和中风后的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质推演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

2.1中医学对于中风的认识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5]。

2.2体质为实者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演化

中风病患者在中风之前的体质可分为虚实两种,实者一可见形体肥胖,尤以腹部肥满松软为著,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性情温和恭谦,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此类体质者发中风正如《内经》中“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之说,如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气不化津,反聚湿生痰,痰郁化火;或肝木素旺,木旺乘土,致脾不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热,炼津成痰,痰热互结,风阳夹痰而横窜经络,上蒙清窍,发为中风,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或可见形体偏瘦,性格内郁,敏感多疑,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或面红目赤,心情不快易烦,健忘,急躁易怒,睡眠较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类体质者多因七情失调起病,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瘀阻脑脉;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骤亢;或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扰元神,神明失用而发为中风。以上体质为实者,中风后病机中皆有火、痰、瘀,痰瘀内阻、郁而化热,痰热蕴结、阻遏中焦,致使中焦升降失常,腑气不通,从而形成以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症为核心表现的痰热腑实证。

2.3体质为虚者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演化

相对于体质为实者的中风后的痰热腑实证,还有一类人体质为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或病后气阴亏虚,表现为平素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五心烦热,盗汗、皮肤偏干口燥咽干,中风后也出现数日未解大便,但舌苔不黄不厚,而舌质淡或舌体胖大,平素即大便数日一行,解时大便不干,甚或溏稀,但排便无力;再有便干便秘者,少苔或无苔,舌质嫩红,口渴喜饮。《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亦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年老气血本虚,加之内伤积损,或久病气血耗伤,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阴血虚则阴不治阳,风阳动越,挟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淸窍而发为中风。前者属气虚,大肠传导、推动无力,大便在大肠日久更为干燥难解;后者属阴血亏虚,津亏液少,无水助行,则肠道干涩,导致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综上所述,中风后便秘的发生,可追溯至患者中风前的体质,可分为虚实两种,不同体质之人发为中风的病因不同,中风后病机演化也不同。体质为实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或情志不调,五志过极,生痰、化火、产瘀,痰火瘀互结,向上扰乱神明,蒙蔽淸窍,发为中风,阻遏中焦,致中焦失调,腑气不通,痰火内盛,形成以以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症为核心表现的痰热腑实证。体质为虚者,多因年老体弱,久病劳倦,全身气虚、阴血不足,致血行不畅,在上夹风痰瘀阻于脑络,发为中风,在下致大肠传导、推动不利,或津亏液少,无水助行,发为便秘。谨守病机,毋失其宜,通过对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思超.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294-295.

[2]王艳华.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56.

[3]张学山.麻子仁汤加减治疗中风病人便秘12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49-50.

[4]刘燕池雷顺群.中医基础理论[M].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啜阿丹,女,1987.4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医师,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