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文人画

刘剑眉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画史中,一直存在着文人画与院体画之争。也就是所谓的“戾家画”与“行家画”的对峙。一种是“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豁达放逸。另外一种则是严格遵守程式与格法的严谨工整。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自宋朝开始出现了雏形,元朝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使该二种风格“分离”的愈加明显。到了明朝开始出现了由于“风格”问题而互不相容的画派——即江南地区偏安一隅的吴门画派与宫廷艺术中心浙派的对立。而到了晚期随着“南北分宗的”的提出使两种不同的风格正式确立。

关键词:文人画;院体画;风格;南北分宗

一、文人画的产生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前书画尚未自觉,所谓自觉,就是书画本身的审美价值受到重视。而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仕阶层对于现状深感无耐,纷纷选择归隐深林寄情于书画,于是书画的内在价值被发掘了。“画绘之功,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当代的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著名美学思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文人画与自然之道的联系。再到唐朝王维的以诗入画、崇尚作品的诗情画意至此文人画的雏形开始显现。宋代由于重文不重武的社会理念,又使绘画得到了发展。到了北宋中期,苏东坡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立即得到了文人们的普遍拥护,一大批文人投入到了诗书画印的研究之中,大大拓宽了文人画的表现领域,逐步形成了以诗书画印为特色的文人画系统。元代,文人更是成为绘画的主要创作主体,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是蒙古族入侵,建立异族统治的社会,实行严厉的社会等级制度,而处于江南地区的文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二是科举制度的废除。广大的文人及士阶层失去了入仕的机会。在加上与宋朝礼遇文人政策的对比,文人心理上收到了极大地落差。在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的意识形态的熏陶之下,活跃在江南、浙江一带的遗民文画家最盛,他们通过举办周期性的书画沙龙。一边探讨艺术,一边抒发亡国之思。他们的作品多流露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新朝的嘲讽。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追求逼真的、高度的写实的画面效果明显不是他们的追求。他们更加重视情感的抒发。“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绘画论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是文人画的精髓。是在苏轼提出的“常形”、“常理”基础上发展而来。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由宋代的再现性艺术转变为表现性艺术。而表现性艺术正是文人画的内涵。

文人画经过宋代的雏形,元代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俨然形成了对画坛的绝对统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高潮时期,不仅表现在明四家、清六家的作品之中,更表现在后期董其昌等人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中。“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亚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这里董其昌等人对文人画与院体画进行具体的分门划派。列出了两派的代表人物,崇南抑北,抬高文人画贬低院体画。由于董其昌的政治地位,此言论一出,立刻受到画坛的一致推崇。自此文人画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二、文人画的特点

若想了解文人画的特点,应从两方面进行探究。一是画者身份文人。二是他们作品的风格特色。

文人画这个词汇包含两种含义或者说是身份,第一是文人,第二是画家。既然是文人,那么不管哪朝哪代,所有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文学修养,并且才高八斗。他们重视以书入画,将书法与绘画结合,“石如飞白木如篆,写竹还应八法通。”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画的另一特征便是富有“四绝”的素养。即诗书画印。诗书画印相互贯通,在画面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画面传神,韵味无穷,有欲说还休之妙。在文人画家们看来,绘画不再是在一种以再现为目的的写实性技艺,更是一种以传情表意为旨的表现性艺术。这大大提高了绘画的功用,但也消解了绘画的本性。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这是苏轼关于对士人画与画工画的评述。他认为文人画重义不重形,画面要以写神为主不拘泥于绘画本体关于技术的要求,要重视神韵的表现。这样方可“得之于象外”。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作品才是雅的文化,而非院体画工们所代表的俗文化。“看数尺便倦”。

总而言之,文人画的特色便是文人们以自己全部的人文素养来参与绘画。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的韵味。他们对待艺术,以“游”为乐,既已定下游的基调,便无需认真,不可拘泥不化,他们的艺术思想明显地受到老庄美学的影响,追求一种萧散简远、平淡天真的境界。这也是他们深厚的学识修养在画面上的体现。

三、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

中国画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客观性再现,第二是主观性表达。文人画的特点概括的来说是主观性表达大于客观性再现,而院体画则反之。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身份的不同,文人画的作者是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在我国古代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农工商,士排在首位。他们是有着共同绘画审美意识的群体,既不屑王室的“错金流银”,又蔑视民间的“粗糙简陋”,思想上深受老庄虚和宁静的影响,所以在画面效果上力争达到一种虚和含蓄的境界,追求平淡天真。这点与追求写实的院体派大相径庭。院体派画家最初被称作画工,在奴隶制社会处于社会底层,所以文人在发现了绘画之美并且掌握这项技艺之后,便不遗余力的将自己与与职业画工相区分。第二文人画强调以书法入画,这也是他们身份所导致的,中国画由于特殊的材料、用具,导致绘画与书法有诸多共通之处,而文字在当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由于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种精英式教育,与现代实行的全民义务教育不同,所以书法也是身份的象征,对于那些地位不高的画匠来说,不通书法也是一种常态,而文人们自学习绘画之前首先掌握的是书法,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对于毛笔的感觉越发熟稔,所以在学习绘画时越发得心应手,这也是后期他们超越甚至压倒院体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回归到绘画本体上,由于院画家与宫廷统治阶级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主流审美,他们的作画题材、风格会收到严格控制,由于题材主要是帝王功臣等的肖像以及歌颂大好河山、粉饰太平,所以院画家们大都采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力求真实严谨。画的过于真实并失去了发于天然之灵趣,这也是院体画经常被诟病之处,即板、刻、结的问题。

简单来说,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一身份不同,导致画面效果不同,一个重视意蕴,一个则重视形准,二文人画强调以书法入画,进而延伸到诗书画印面面俱全,即通过借助自己的文化资产来展现自己的全部素养。第三则是对技法的强调,文人画因“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创作目的决定其必然轻视绘画技法。而院体画则通过大量的写生练习来提高绘画,严格遵守绘画程式与法度,是一种理性的写实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论纲》贾涛.文化艺术出版社.

[2]《明清画谭》聂崇正著.故宫出版社.

[3]《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寿勤泽.荣宝斋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剑眉(1993年—),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