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

范提升赵居平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741014

摘要:中华传统既有优秀文化,又有不优秀的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有分辨其优秀和不优秀的一面的必要,决不能兼收并蓄、生吞活剥地加以照搬照抄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目前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辩证地分清什么是优秀,什么是不优秀;什么是积极,什么是消极;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什么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什么是不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且这些必须有一个专家和民众共同认可的标准。只要抓住人民性这个纲,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过滤,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优秀文化、先进文化、进步文化、革命文化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培育弘扬

中华传统既有优秀文化,又有不优秀的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佛家文化多有糟粕,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中国古人的思想和学说都带有根深蒂固的局限性的。当然,排除了剥削阶级本性的国民劣根性一面,中华民族倾向人民性一面的民本文化是非常优秀的。

中华优秀传统是一个伟大宝库和宝藏,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继承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当然,“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移和创新性成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目前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辩证地分清什么是优秀,什么是不优秀;什么是积极,什么是消极;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什么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什么是不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且这些必须有一个专家和民众共同认可的标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靠的是教育。要在教材中加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当代人写的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作品一定有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绝不能美化剥削阶级而轻视人民的。这里还有一条标准,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合拍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优秀的,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不优秀的。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弘扬优秀精华,剔除拙劣糟粕。

分辨是否是优秀文化,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凡是具有人民性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对于新中国而言,凡是具有人民性的优秀文化都是先进文化,都是革命文化,都是进步文化。只要抓住人民性这个纲,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过滤,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优秀文化、先进文化、进步文化、革命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2月,26日。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