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 1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崔德刚徐威刘勇唐麟

崔德刚徐威刘勇唐麟(辽宁省抚顺市眼病医院辽宁抚顺113006)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104-02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小梁切除术是为控制青光眼患者眼压而最常采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作为经典的滤过性手术,小梁切除术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滤过,但术后早期低眼压浅或无前房、远期滤过泡纤维化是其主要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效果。为了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形成功能良好的滤过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我院对67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缝合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近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7例(67只眼)其中开角型51例(51只眼),活动期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2眼;外伤性青光眼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2眼。男30例(30只眼),女37例(37只眼),年龄34~70岁,平均55.4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奥布卡因结膜表面麻醉加2%利多卡因上方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显微镜下手术。做正上方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距角膜缘8~10mm),做大小约5MM×4MM、1/2厚度的巩膜瓣,于巩膜瓣及结膜瓣下放置浸浴0.2-0.4%浓度的丝裂霉索c棉片,2-3min后以平衡盐液100mI冲洗,9点方位角膜缘处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切除大小2MM×1.5MM的角巩膜缘小梁及基底稍宽于所切小梁的周边虹膜,10-0尼龙线牢固缝合巩膜瓣两角顶点各1针,巩膜瓣两侧腰部各做1外露于周边透明角膜的可凋节缝线(以活结固定于透明角膜,经侧切口注水形成前房,观察房水滤过量。观察房水滤过情况良好后,以10—0尼龙线间断缝合Tenon’s囊,连续缝合结膜切口。

术后常规消炎及激素眼药水点眼,根据前房深度及滤过功能,适时拆除外置调节缝线,同时加以适当的滤泡旁指压按摩(可调节缝线拆线时间为术后第2-20天)。

2结果

2.1前房

根据Spaet[1]分类将术后浅前房分为I、Ⅱ、Ⅲ度。出现I度浅前房6眼,Ⅱ度浅前房2眼。

2.2滤过泡

根据Kronfeld分型,分为I、Ⅱ功能型滤过泡。

Ⅲ、Ⅳ型为非功能型滤过泡。I型滤过泡50眼。Ⅱ型滤过泡17眼。均为功能型滤过泡

2.3眼压

术后l周内眼压2—4MMHg者4眼,5—7MMHg者20眼。8-15mmHg者30眼,16—21mmHg者13眼,

2.4并发症及其处理

(1)浅前房术后9例(9眼)发生浅前房,9只眼浅前房中,有4只眼为I度浅前房,5只眼为Ⅱ度浅前房。所有I度浅前房、Ⅱ度浅前房,经治疗后均恢复前房。

(2)术后早期活动性前房出血6眼,未经特殊处理,均在一周内自行吸收,无不良后果。

(3)脉络膜脱离: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4眼,均呈明显的球形脱离,多发生在术前持续性高眼压用药不缓解的闭角型青光眼中。可能该类患眼术前即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术后加重有关。经阿托品散瞳,甘露醇静点等,得到治愈。2例经过前房注气形成前房。

3讨论

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概念是由Sugar于1961年提出,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经典的常规手术,几乎适合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术后结膜下形成有功能的滤泡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常规手术早期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较多,术后晚期的失败率仍高达15%-30%,影响了远期手术成功率。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直接关系到术眼的结构保持正常和功能的恢复。巩膜瓣不仅应该有足够的松度以保证房水的引流。还应足够紧以防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及其并发症。

留准确掌握缝线的松紧度,合理应用抗代谢药物是青光眼手术成功的关键。

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域球结膜下和巩膜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长,纤维化,瘢痕形成致滤过口阻塞。MMC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可抑制增生期细胞DNA复制,减缓成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将MMC用于小梁切除术可直接减少滤过口瘢痕的形成,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除缝线,巩膜瓣相对牢固缝合,确保术后早期滤过不至过畅,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低眼压、伤口渗漏等的发生。

术后超滤过是前房形成迟缓和低眼压的主要原因。采用可拆除缝线和MMc联合应用,既有效地限制术后早期超滤过及晚期滤过口的瘢痕形成,又限制了MMc的并发症和持续性低眼压的发生。

复台小梁切除术可良好控制眼压防止浅前房、视力下降、滤过口疤痕化等并发症,值得在抗青光眼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paethGL.Ophthalmicsurgeryprinciplesandpractice[M].Philadelphia:Saunders,1982,2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