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中职语文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

曹素娟

曹素娟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学校262200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对策,建议借助兴趣为引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寻找其中的规律,探索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基础性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功夫、做文章,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和实效性,不能一味追求学习的量,而应更注重学习的质,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有用、管用、实用、够用的语文知识及文本内容,重新组合加工,形成兴趣为生发点的系统的教学材料,让中职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一、重视字词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薄弱,但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又对字词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字词教学要寻找新的突破点,可以从字形字义的演变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来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个字。要求学生每天记忆两到三个字词,加强字词的积累,这样的教学量看起来不大,中国字音形义结合体的特点又能充分展现,从中可以得到以往单一认字记字所没有的乐趣。而且即使是这样的进度,大纲要求的常见字与次常见字也能真正落实,学力突出的学生甚至还可以延伸,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使用。

二、加强句子内蕴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句子的积累工程,因为句子最有个性,句成段,段成篇。可是句子多如牛毛,哪里记得住?要学会思考:这样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而不用那样的句子来表达?从常见的句子入手,加上“字词本源式”积累的基础,选择用词质朴或者生活中典型的句子,抓住质朴的词语辨析鲜明的表意差别,用这种差别来激活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和乐趣,学生才会自觉在生活的实际语境中比较、体会、内化。在语文教学中,字面的、简单的道理,说白了、说活了,就是硬道理,更容易接受。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还文本以本真,将本真的语文知识与本真的职业、本真的生活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让学生关注和感兴趣,所以带有一定功利色彩的职教语文,反而更能促进中职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训练、发展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三、加强名篇名句的积累

名篇往往是古今经典,对启智、明理、提高文化素养,能起到典型引领的作用,如何教学好名篇,更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要化繁为简,化篇为句,选择名篇的精彩段落,或者是名篇中反映主题的经典名句,从这些精彩段落、经典名句出发,引起学生关注热情。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处理文本,旁征博引又不晦涩难懂,复杂的句型简略又不简单,平白的语言趣味又不媚俗。主题相近或相反的篇目可以同时教学,打破常规、陈规,重构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采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主动思考的习惯,即使是一课一得,甚至两课一得,也做到了“舍得以后真正有所得”。

四、文体实用化

由于交际环境、目的的不同,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也有明显的差异,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应淡化常见文体写作,而应注重实用文体的了解和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匹配的实用型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

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实用性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职业学校实用文体教学,既要选择最实用的文体进行教学,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求职信、毕业设计等,也要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常见的专业应用文训练,如产品说明书、技术鉴定书等。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接受兴趣,综合应用格式模版仿写、案例分析纠错、情景实例模拟、优秀典型例文欣赏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适用、实用、有用。

五、方法多样化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男、女和年级、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暗示方法,能激发亲师的感情,唤起学生学习的潜能。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增强语言的活力和张力,在活动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智力,磨砺语言思维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评价过程化

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就没有学习的过程,就没有学习过后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中专的语文课堂可以减少知识的容量,但不可以没有热情,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成为一次全新的生命体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视过程和情意因素。还应对学生整体及个体的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状况,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据此分析语文学习中可能有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意识,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从而提出相应的进阶目标,列入评价过程体系,通过不断地引导、激发,让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找到自信,从自信的语文学习体验中生成语文素养。当然,过程性评价不排斥结果的评价,而是更为关注对成长发展过程的评价,强调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被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