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论述中蕴含了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即为了人民,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动力即依靠人民,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与人民利益最相关的热点问题,并且在解决短板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目的;动力;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新时期积极地将改善民生与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协调,并结合新时期我们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难题,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理论[3],这些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析这些论述中体现出来的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执政理念,并且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制定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政策。
一、改善民生的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其终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会发现,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的主体也是“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心愿中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离苦海,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美满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对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群体民众对民生、安全、幸福的焦虑和提升“三感”的强烈价值诉求做出正面的、及时的、积极的回应,明确宣示以一切为了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执政的价值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4]。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我们党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从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相关的问题入手,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具体体现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的论述中。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5](p364)。要想让人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国家和政府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使每个人都一技之长。这对于那些因去产能而被迫下岗,但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技能训练当然是围绕着人民群众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的,根据人民群众的工作需要来安排的,因此也必然是围绕着人民来展开的。二要根据不同的劳动群体的特点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促使每个人有多种就业渠道。这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在就业时的可选择性,促使人民群众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三是要改进那些不利于人民群众自主就业的体制机制,凡是不利于人民群众就业的体制机制都要根据现实需求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就业渠道。
当前我们努力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覆盖范围广,二是涉及项目多[6],比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等,涉及到城乡男女老幼。近些年房价日益增长,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大负担,习近平同志尤其强调要对房子进行“准确的定位”,要加大措施完善住房制度,让人民群众都能够有合适的住所;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防范“房地产泡沫”,让外地务工人员以及高校毕业生有体面的住房条件,让人民群众群众都能够租得起或买得起房[7](p94)。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p37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建设一个健康中国的任务被首次提出,十九大则进一步发展,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全体人民获得完善的健康服务。目前,在医药卫生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刻不容缓,党和国家对儿童、青少年、中年人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都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在药品供应和食品安全方面,则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药品的供应数量要切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价格要在人民群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食品要让人民吃得放心,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绿色产品。当今中国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要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人口老龄化也在生育政策方面产生了影响,国家为此放松了生育政策,实施了放开二孩政策,以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避免整个社会人口失衡。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要位置,竭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二、改善民生的动力: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民处于历史主体地位[8]。人民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注重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中国梦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民的梦”[9],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即充分发挥人民聪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强调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习近平同志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不同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除了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外,也强调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实践。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尤为重要。比如在药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优秀的文化能够推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的发展,2013年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列入民生和社会事业中[10]。在繁荣公共文化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主体。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以人民群众为创作导向,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过程中要紧紧依靠人民,毛泽东曾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1]。”文学创作来源于人民,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我们在繁荣公共文化的过程中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党中央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增强也需要依靠人民,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12],只有人民群众树立了文化自信,整个国家才能具备文化自信。
在国家安全方面,国家的安全离不开人民群众,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5](p382)。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构成了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利于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也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人民安全。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保障,而人民群众又是构成国防力量的基础。在人心向背方面,只有得民心的政权才能继续维持社会的稳定,继续存在下去,民心向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
人民是推动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决定着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成败。正因为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自身去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所坚持的发展为了人民,并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13]。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当今我国主要矛盾的一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新时期,党在解决民生问题时重视平衡,从而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缓解了民生领域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全面发展的个人关系到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系到我国繁荣富强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许多不公平的情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面临着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的现状,教师的质量也和城市的差别较大,从而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远不如城市。党中央指出“新增的教育经费要向农村倾斜”,[7](p14)要推动城市和乡村的义务教育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此外习近平同志也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强调不同地区能够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5](p366),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此外要重视基础性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要办好特殊教育,帮助有缺陷的孩子;对高校生和在职人员要做好职业教育。这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涉及到每一社会成员,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在职人员,围绕着不同层次的人民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努力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成效。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收入的多少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增加人民的收入。除了就业以外,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于调节整个社会的财产构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顺利发展,一是要把“蛋糕”做大,二是要把“蛋糕”分好,只有把“蛋糕”分好,才能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让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多[14],把蛋糕分好比把蛋糕做大更重要。十九大报告继承了以往的按劳分配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从而能够使人民的收入分配比以往更加合理,并且也要求政府履行好自己的再分配职能,积极促使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对过高的收入进行调节,对不正当的收入进行取缔,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破除“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怪现象。
要让贫穷的人民和贫困的地区同整个国家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要实施精准扶贫就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其中扶持谁的问题十分重要。真正贫困的人民是扶贫工作的对象,只有弄清谁是真正贫困的人民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扶贫人员要以真正贫困的人民为中心,根据贫困人民的各自情况,采取适合贫困人民的具体措施,以便摆脱真正的贫困,真正摆脱贫困。当前民生领域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享有度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基层和农村的文化服务和普及程度不够,在政策方面党和国家要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努力使城乡公共文化发展相均衡,让人民群众可以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益处,保障全体人民的文化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在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论述和措施当中,目前我们国家在民生这一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解决与人民利益最相关的热点问题,并且在解决短板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战晓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1):48.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7-12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张永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新发展-兼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4):21.
[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9]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90.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王易.文化自信有赖人民主体性发挥[N].光明日报,2016-07-07.
[13]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32.
[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班社单行本,2016:28.
作者简介:王芳(1994.04-),女,河南省驻马店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