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试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

郭中琼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站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一项最基础的建设不能被忽略,那就是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关系到当地的民生问题,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可以支持当地的农业用水问题,对于城市而言,可以调节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虽然说,水利工程的作用是非常的广泛的,但是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但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专业的水利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的发展,我国在建的水利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可见国家对于民生的重视,在进行施工的同时,相关的施工单位不断地对施工工艺和施工的技术进行完善,这为水利工程管理的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现在已经不能够完全的发挥作用,需要进行改革使其满足现在农村地区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改革策略

一、前言

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建造的难度也是不低的,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施工的规模是比较巨大的,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设计到的各方面的技术也比较广,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良好的统筹规划才能完成。正是由于上面叙述的难度,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需要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的水利工程的各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的。随着我国的产业不断的进行升级,中小型水库的管理不到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要去解决的。解决的途径对农村水利工程中的不足进行改革完善,使得水库可以安全有保障的运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可以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权属不明确,落实不了责任主体,建后无人管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当时我国的情况还是处在集体化的时候,动用集体的力量修建了很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完成后,这些小型的农村水利工程也是提供给集体使用,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管护权和所有权,资源大家共同使用,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这种情况使得很多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良好的维护,导致很多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已经废弃,这为周边人员的日常生活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虽然相关的水利部门已经动用一些资金和人力进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修补,但是毕竟力量有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由县市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招标的,由工程队进行项目的施工,但是工程队也没有管护权和所有权,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水资源大家共同使用,经过一段的使用时间之后,因为没有良好的管理和权属不明确的缘故,水利工程开始出现问题。

2、农村的现状和老百姓整体素质低

对于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三点,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幼人员不能进行管理工作。因为经济的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农村的劳动力都基本上去大城市工作,留在农村老家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尽管他们有意愿但是没有能力去进行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只能对这种情况放任不管,任水利工程问题不断恶化。二是有的人自私自利,不是自己的利益的事情不管。当大家集体出资进行水利工程的维修和管理的时候,但不主动的积极响应反而拖后腿,宣扬不良之风,影响所有人的积极性。三是虽然有人专管,政府也每月定期给补助了,但也只管拿工资,觉得工资太低,一年也不到工程地点看几次,也不进行维修,不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没有良好的大局观,更谈不上发展的意识。

三、浅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改革策略

1、明确改革目的与原则

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工作,是要在国家的市场经济的体制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可以充分的保证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的机制在进行改革之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此,在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时候,应当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市场经营权和使用权,这样才可以平衡各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利用情况,做好协同的规划工作。将各个地区的用水进行协同的规划,从而促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的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管理的经验,对目前的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广大的群众亲自走进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经营党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不断的改革完善。因此,在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的时候,应当遵循基本性原则是“投资、管理、经营、、责任相统一”。

2、理清权属关系,落实责任主体

在进行水利工程责任的划分的时候,应当遵循国家普遍采用的分级的管理的制度,对各个部门的管辖的范围进行划分,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相应的使用的权利。对于水利工程的基层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普查的时候对相应的关系进行理顺,明确出乡、村的管辖范围和责任。并根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进行办证工作,解决权利和责任的问题。将责、权、利的问题明确之后,人们才会知道出了问题找谁,才能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于水利工程的周边人员来说,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他们也希望可以处理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不但方便他们的生活,还能保证粮食的产量,促进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3、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推动全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利建设加快发展,2015年9月,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参与主体:是支持农民群众、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各类企业等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形成农田水利设施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参与范围:全面放开和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新建且基本无经营性收入的纯公益性农田水利工程,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或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建立项目收益或平衡补偿机制;对于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但能“保本微利暠的新建准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协同等机制,为投资人获得合理回报创造条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委托运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新建经营性项目,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采取招商、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已建设施,通过拍卖、租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和管理。

(1)参与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利项目,尊重农民意愿,保障投资者权益,通过独资、合资、联营、租赁、捐赠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委托运营、债转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

(2)规范项目实施程序。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公告和有关信息,依法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择优确定投资经营主体。项目前期工作由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完成。政府补助资金不超过总投40%(含)的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由社会投资主体按照规划设计内容组织实施,在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补助资金;政府投资高于总投40%的项目,按照规划设计内容与投资划分,政府投资部分由政府组织实施,社会投资部分由投资主体组织实施。

(3)明确参与主体责任。项目投资经营主体必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工程维修养护机制,确保水利设施工程质量符合标准,确保建设过程实现安全生产,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对参与现有水利设施运营和管理的,要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凡投资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都必须依法承担防洪、抗旱、水资源节约保护等责任和义务。

(4)明晰产权和收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界定产权。政府投资建设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经营管理主体享有工程的使用权和相应收益。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根据投资比例进行股权配置和产权划分,政府投入比例不高40%的,政府只占相应产权,不参与收益分配;政府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政府享有相应产权和收益权,但收益可适当让利社会投资主体。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依法享有继承、转让、转租、抵押等权益。

(5)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供水价格原则上由市场形成。国有水库工程供水水价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准,终端用户水价在确保社会投资合理回报的基础上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终端用水实行定额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四、结束语

经过上文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的详细的介绍分析,相信大家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策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面临着出现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主要的方法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得到完善,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提高人们管理的积极性,发动群体做好维护工作,保证农村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总而言之,对于水利工程的问题,及时的发现不足之处,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得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云政办发(2015)70号

[2]万照.浅谈当前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4:4-5.

[3]弟文荣.农村小型水利改革思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3,06:220.

[4]王宪龙.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步伐渭南市临渭区沋河水库管理处陕西渭南[期刊]科技资讯20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