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燕
(雅安市名山区第三中学名山625100)
古诗词结构对仗工整,节奏和谐、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准确、跳跃性很大,往往是在细微处蕴含诗情画意,三言两语中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理解这样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的,再加上古典诗歌创作的年代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这就为我们学习鉴赏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以下是我对古诗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见解,希能抛砖引玉。
一、注重朗诵训练
朗诵是学好古诗词的第一“诀窍”。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古诗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组合,节奏鲜明,语言凝练,感情丰富,有生动可感的文学形象,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指导学生进入角色,大声朗读,与诗中意、情、调合拍,学生定能很好地体味古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朗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豪情壮志悠然而生;朗读柳永的“寒颤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长亭外那一对难分难舍的恋人的悠悠愁肠;朗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看到了飘扬纷飞的茅草,也看到了诗人同情关心百姓疾苦而充满哀怨无奈的双眼;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感叹琵琶女人生沉浮的悲哀,也和诗人共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曲。
在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把各种朗读方式结合起来。首先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之后再由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听读,要求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古诗的平仄韵律。对于比较长,朗读难度比较大的古诗,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名人大家的读法。有的古诗已经被谱上了曲流传了下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蝉玉簟秋)等,这样的古诗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让会唱的同学教大家唱的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二、拓展式精讲
精讲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手段,也是学生对通过朗读、感悟而获得的知识进行比较、校正、补充和扩展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主要从形象、意境和写作技法等方面大致点拨即可,不宜对字句作详细的阐释。相反地,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拓展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里说的展教学是从诗歌的某一点出发,联系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归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学生就很难找到“水”和“愁”之间的相似点,也很难体会到这个比喻的妙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他们学过以水喻愁的句子,学生一般都会举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书云》),教师再补充“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学生通过鉴赏这几句诗,再综合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李煜在这里的比喻的妙处和诗人所表达的绵绵无尽的愁思了。这样,经过这种互补性拓展,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情”与“景”的关系。
三、知人论世,领悟诗情
清代章学诚曾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1]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内心独特感受的体现。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必须对作者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有深刻了解,才能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蜀相》写于公元760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五年,民生凋敝,肃宗昏庸,轻信宦官。杜甫刚刚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暂居浣花溪畔茅屋,生活困顿,“志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的理想破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才德的敬仰,对诸葛亮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的羡慕。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赍志而没的惋惜,更是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哀叹。
四、分析意象,感悟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在诗词教学中,如能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事物表象,再借助想象,进入诗词构建的艺术空间,体会诗句营造的艺术氛围,就能抓住诗词的内蕴,达到鉴赏目的。例如,读陶渊明那些表现劳动生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只要在农村生活过、劳动过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亲切的。王维那些山水诗,喜欢游山玩水、热爱大自然的人,读后也无不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又如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概括了代表自然界引起人们情思的一切景物,借景观照出自然与人的哲理以及人和人的情思。全诗以月的跃动、月的圆缺、月的藏露、月光的明晦、月光下的景物来通贯天上地下,处处生情,牵动并映衬人的思想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包含自然景物、生活情趣、思想哲理的画卷。虽然我们的同学阅历还不够多,体会还不够深,但只要我们引导他们善于于联想与想象,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一定会收益颇丰。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