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保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2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高职院校的新一轮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必定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新一轮评估,目的在于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注重内涵建设,强化高职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评估评估体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职教特色
评估作为高职院校外部质量监控手段之一,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①,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四年以后,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2008年4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②,启动了高职院校第二轮评估工作。2008年的“新方案”,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③文件的出台后制定的,无论在评估思想和评估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高职院校的两轮评估,对于引导高职院校发展,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高职院校新一轮评估的特点及积极意义
(一)新评估方案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特点,引导高职院校强化职教特色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16号文件,揭开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在经过第一轮的评估后,规范管理已经不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摆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前的紧迫课题是如何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怎样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相比于第一轮评估的情势,评估的环境、使命、任务、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以引导学校抓内涵、抓改革、抓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的新评估方案应运而生。新评估方案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贯彻16文精神、突出内涵建设;构建信息平台、重在保持常态;强调平等交流、重在探究原因;量化少规则粗、突出一个活字。
(二)新评估方案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引导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第一轮评估总体来看,采取的是一种定性的结果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即主要考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定位、基本的办学条件(硬件和软件)、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等,评估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这种评估与其说是水平评估,不如说是办学条件评估。
新一轮评估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其主要表现是新评估方案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采集平台》要求各高职院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时采集相关数据,每年上报教育部。将《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作为评估的基础,一方面是促进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全面实现工作状态数据化;另一方面,虽然独立的、静态的数据反应的是结果,但动态的、有关联的数据则是工作状态和工作过程的反应。评估时考察高职院校近三年的平台数据,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关系,反映学校的发展过程。
同时新指标体系把课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级指标,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发展所遇到的瓶颈——规模有余,内涵不足,引导学校把建设重点放到课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上来,校企共建优质课程,培育品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一轮评估不评等次,摆脱了“优秀情结”,强化了内涵建设意识。
(三)新评估方案让评估学校成为评估主体,引导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新评估方案的特色在于转变了评估学校单纯的评估客体的身份,评估学校也成为评估的主体,学校先做自我评价,然后申请评估。评估前提前上报自评报告和《数据采集平台》,连同相关资料一并在网上公示。专家的作用在于分析诊断。专家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的自评报告、数据采集平台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参与说课评课。专家通过参与说课评课,了解学校课程建设改革的状况、教师教改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指导意见。
2.进行专业剖析。专家通过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考察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的实施、听取专业课教师说课(包括听课)、深度访谈等方式,对1-2个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的剖析,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评估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特色,探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指导意见。
3.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专家采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针对学校薄弱环节中的核心问题,与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以达到开阔思路、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于没有了评估等次的压力,学校的自我评价会更客观,专家的诊断会更有效。并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
(四)新评估方案由单一评估向多元评估过渡,引导学校提升办学整体水平,逐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新评估方案将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教学效果”改为“社会评价”,同时专家组成员由原来的“教学管理干部、老师和比较熟悉教育评估、教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人员”改为“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其中包括行业人员和一线专任教师”,引入了社会评价的要素,逐步向开放式的、多元评估的格局过渡,目的在于引导高职院校走深度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之路。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评估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仍需不断完善
新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虽然在某些方面凸显了高职特色,但仍有很多来自本科院校的影子,譬如专任教师的高学历学位比例、职称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等,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评估思路,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符。因此,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逐步弱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理论成果的要求,强化其课程开发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④;在生均图书方面,可适当规定纸质图书数量,重视电子图书和网络资源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应注意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校企合作成果并重。
(二)评估标准模糊,效度不高
新评估方案关注的是内涵建设,但相关指标的评估标准并不明确,譬如对课程建设质量和专业特色等指标的评价,主观因素的作用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最终结果可能就是绝大多数学校都“通过”。这样就会造成学校之间无差别,评估的结论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评估的效度就会大大降低。建议针对相关评估指标研制比较明确的标准,评估判断尽量做到客观有据;同时强化整改和验收环节,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另外充分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分层次建立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促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评估形式单一,社会参与度不高
新评估方案虽然增加了“社会评价”,吸收行业人员参与评估,但评估的主导还是业内人员,行业企业参与评估的程度有限。评估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绝大多数仍由学校单方面提供,来自社会的信息并不多,评估的结论仍由专家组确定。因此新评估方案的形式是比较单一的,社会的参与度并不高。
要真正实现多元化评估,一是要逐步完善开放式的评估组织体系,由办学主导方——政府、办学主体——学校、服务对象——行业企业、学生(或学生家长)等方面共同参与评估;二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借助社会力量——中介评估机构对学校开展全面的、或者是有针对性地评估,以提高评估的信度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闵建杰.关于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思考【B】.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
[5]徐国庆.走出高职评价的二元困境【J】.职教论坛,教育研究版,2006,(12).
作者简介:
许安保,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