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417118
【摘要】探究宫腔镜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对子宫切口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治疗后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实验组采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治疗后宫腔镜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分别为20.96±1.81ml、20.64±2.74分钟、24.71±3.08天和36.08±2.45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甲氨蝶呤化疗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较短,手术损伤和术后不良反应较少,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腔镜;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子宫切口妊娠
剖宫产切口处妊娠(CSP)是妊娠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疤痕处的一种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后果极其严重的异位妊娠[1]。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28.32±3.54)岁;停经(38—60)天,平均停经(40.20±2.30)天;妊娠囊(35—48)mm,平均妊娠囊(41.20±1.46)mm。
实验组: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7.20±2.12)岁;停经(35—58)天,平均停经(38.11±2.40)天;妊娠囊(37—49)mm,平均妊娠囊(40.67±2.59)mm。
两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和妊娠囊等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科学的对比。
1.2方法:
实验组:在彩超引导下经阴道、宫颈将甲氨蝶呤50mg/m2,注射于妊娠囊内及其附着部位,在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复查血清β-HCG,降至2000UI/L以下或下降50%,结合B超胚囊周围血流不丰富,进行手术。术前肛门上米索600μg软化宫颈,患者全麻后取截石位,常规会阴部及阴道消毒,缓慢扩张宫颈,应用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膨宫介质,将宫腔镜镜体缓慢置入宫颈内口,朝宫腔方向推进至近宫底部。镜体后退时观察宫腔形态,观察子宫前壁CSP病灶情况,在病灶周围的宫颈部注射垂体后叶素6U,对孕囊进行电切及电凝止血。
对照组:在彩超引导下经阴道、宫颈将甲氨蝶呤50mg/m2,注射于妊娠囊内及其附着部位,并口服米非司酮,每次50毫克,一日两次。连续治疗一周。监测血清β-HCG降至2000UI/L以下或下降50%,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术后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情况以及患者月经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比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分别为20.96±1.81ml、20.64±2.74分钟、24.71±3.08天和36.08±2.45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切口妊娠是异位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目前女性剖宫率的数量增加及二胎政策的开放,其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剖宫产术后再次受孕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受精卵偏离正常位置、未能发育着床而着床于子宫下段。子宫下段由于剖宫产术对瘢痕处的子宫内膜造成损伤,血管生长发育不全,子宫切口愈合缺陷存在通向宫腔的裂隙易形成CSP。因CSP的解剖特点,常被误诊为正常的宫内早孕、先兆流产等疾病,盲目刮宫等处理可导致难治性的大出血,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甚至危及产妇生命[2]。
提高剖宫产切口妊娠的认识及重视,采取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文献上报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杀胚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病灶切除术、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等[3]。其目的均为杀死胚胎,减少出血,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但也存在丧失生育功能的风险及一定的失败率。虽然目前临床上对该病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但都主张对该病的早诊断早治疗。
本研究通过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后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既利用了药物治疗杀胚、降低局部血供的优点,又兼备宫腔镜手术治疗的直视确切快捷及有效止血的好处,同时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子宫及其功能。甲氨蝶呤为抗代谢药物,具有对细胞增生较快的组织敏感的药理特性。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酸不能形成,从而抑制妊娠滋养细胞生长,破坏绒毛。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具有终止妊娠、抗孕卵着床,促进宫颈成熟作用,与孕激素竞争受体而拮抗孕酮,能明显提高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经过治疗后大部分绒毛坏死,但因绒毛种植子宫肌层较深,常规的清宫方法往往不能有效清除残留绒毛组织,且由于不能准确定位,盲目搔刮宫腔,从而对正常部位的子宫内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术后引起宫腔严重粘连临床上也不少见[4]。即使B超定位吸宫,往往在吸宫后创面出血多,不得不采取其他如水囊压迫或介入治疗等止血方式,本文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清宫术后由于出血较多,2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止血,另外4例采用水囊压迫宫腔止血,因此平均手术时间明显较长,风险也大。而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宫腔镜直视下对残留绒毛组织进行局部电切除,同时可以电凝止血,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全部6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彻底的治疗,保留了生育功能,手术时间均在40min内,术中出血少,术后血β-HCG快速下降,术后1个月左右降至未孕状态,而大部分患者月经在40天内得以正常恢复。
综上所述,宫腔镜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能提升子宫切口妊娠的治疗效果,使临床诊断的结果更为准确和便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许慧婷,陈永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1):94-96.
[2]张立荣.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4,40(1)
[3]罗静,谭广萍.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37例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580-581.3-5.
[4]孙莉清.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的治疗[J].当代医学,2010,21(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