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主任医师针刺治疗眼病方法介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杨光主任医师针刺治疗眼病方法介绍

童毅李晴杨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

【摘要】杨光主任医师从事针灸治疗眼病30余年,擅长治疗视神经疾患、神经眼科疾患、青光眼、麻痹性斜视等多种眼科疑难疾病,疗效显著。本文介绍杨光主任针刺治疗眼病方法,并举验案一例,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名医经验;眼病;针刺;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127-02

杨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30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备丰富的临证经验,特别是针刺治疗视神经疾患、神经眼科疾患、青光眼、麻痹性斜视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具有独到经验,多次主持举办全国针刺治疗眼病学习班。为推广独具中医眼科特色的针刺疗法做了大量工作。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一二,现将其针刺治疗眼病方法介绍如下。

1.针刺治疗眼病的常用取穴

杨光主任医师治疗眼病强调局部取穴与全身配穴的结合,局部取穴以眼周腧穴为主,常用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球后、承泣、四白、睛明、上明、健明等。全身配穴根据病种不同,常选风池、风府、百会、合谷、内关、外关、肝腧、肾腧、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行间。

2.针刺治疗的适宜病种

杨光主任医师自1993年即开始针刺治疗眼病机理的探索,通过对逾800例患者,多项眼部及全身指标的观察(视力、眼压、眼部血供、眼VEP、眼肌融合范围、辐辏功能、屈光状态、眼底血管造影等18项指标)[1-5],并与正常眼做对比,总结出针刺治疗眼病的适宜病种,即初中期白内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屈光不正、非急性期青光眼、弱视、眼肌病、视神经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3.针刺方法

3.1进针手法

杨光主任认为进针手法的要求一般有三个:一是安全,二是准确,三是减少疼痛(或无痛)。安全主要指避开重要脏器、大血管等。减少疼痛一般只要快速进针即可。但对眼周穴来说,安全最为重要。此处不是指感染等因素所致的危险,而是指进针手法不当本身所带来的危险。从进针角度考虑,眼球的特殊因素有:睑皮肤相对菲薄细嫩,易于进针。皮下组织柔软,缺乏对皮肤的支持,更突出了眼皮肤脆性差的问题。眼部神经敏感,对突然刺激反应快速。突然的疼痛很可能使患者不由自主地避让移动头部,进而造成伤害。由于眼睛的重要性,使人在心理上对眼睛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十分敏感强烈。而突然的触碰也会使其躲避。眼部皮下组织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小血管出血难于避免;只有精神集中、细心体会针下感觉,稍有阻力即应停止进针。具体手法要点是:深切,稳押,速捻,缓进。杨光主任临证进针法还采用“缓慢刺入法”:先以针尖准确定位与穴位上,再缓缓将针压入皮肤。此法适合“细皮嫩肉”者。对皮肤粗糙者还是稍加捻转更容易刺入。

3.2行针手法

除了眼周穴位,眼科行针手法与其他科基本相同。杨光主任根据眼球的解剖特点认为眶内诸穴不宜行捻转提插手法,否则容易造成出血、眼组织损伤、甚至刺穿眼球。但不做捻转提插有时确实难于获得较好的局部针感,为加强针感或疗效,杨光主任采取如下手法或办法:只要没有阻力,尽量加大进针深度;刺骨膜法:眼球下的眶内诸穴如承泣、球后、内球后等穴位,刺入时故意紧挨眶下缘,穿过骨膜,可以获得强烈的酸胀感。“驳肉”法:刺入皮肤后略改变进针方向(大方向不变),使针体穿过的不同深浅的组织不在原始的自然状态,刺后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小窝,针体被肉“驳”住,可以增强针感。延长留针时间。

3.3出针手法

眼周穴出针(也叫“起针”)主要注意减少疼痛和避免出血。使用消毒棉球按住穴位皮肤,缓缓将针拔除,然后按压针孔2分钟以上。

4.针刺前准备

4.1医生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明确患者眼病的诊断及患者目前的状况,确定其所患为针刺适应症。不宜针灸者不要勉强治疗。“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如高度近视出现眼前频繁闪光、有“网脱”迹象时,暂不针刺;否则,一旦“网脱”患者可能会认为是针刺所致。再如,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病变还在发展,出血可能还会增多,而针灸并无止血功效,如果针灸过程中出血增多,患者也会认为是针灸所致。眼科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现代眼科理论,熟悉西医的眼部解剖知识和中医的针灸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凡治者必先本于神”,针刺时应安定心绪、集中精神、“气定神闲”。医生的神态从容也会给患者以良性影响。向患者讲解针灸的作用及可能的疗效。既要客观、实事求是,又要坚定、增强患者的信心。

4.2患者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通过详细的交流沟通,使患者放松心身,消除紧张心理;对针灸有基本的了解;坐或仰卧均可。儿童、体弱老人及初次接受针灸治疗者最好采用仰卧位。坐位时便于对项后诸穴的操作;仰卧便于对眼周诸穴的操作。治疗结束应休息片刻再离开。

5.眼部针灸的独特针法

杨光主任医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多种眼病独特针法:

5.1眼肌直刺法[4](适用于麻痹性斜视)

方法:首先必须准确判断麻痹肌,患者仰卧位,结膜囊表麻。以针灸针直接针刺相应麻痹肌之眼球附着点后1~3mm处。常使用0.25mm直径的针,稍用力向下顶刺时,针体会稍稍弯曲,不至刺破眼球。每条肌肉可轻轻推刺数十下。刺后点抗生素眼药,每日或隔日1次。注意避开结膜粗大血管,减少出血。

5.2四围针法(适用于眼局部疼痛、视疲劳等)

方法:眼四周取穴,针尖均指向眼球:阳白透鱼腰、太阳透瞳子髎、四白透承泣、攒竹透睛明。各组透穴均施以强捻转手法,产生局部的明显酸胀针感。

5.3“二龙戏珠”法(眼部疼痛、眼睑疾病)

方法:以两根针方向相对应,分别沿上下眼眶平刺,形成两根针上下“包围”眼球的状态。上方自攒竹刺入,透鱼腰、丝竹空(或方向相反);下方自瞳子髎下方沿眶下缘刺入,透承泣、至眶内下缘交界处或至鼻骨(或方向相反)。针体到位后两手分持两针柄,同时频捻,可产生强烈酸胀针感保围眼球。

6.眼科针刺意外及常见“副作用”

杨光主任认为出血是眼部针刺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出血、皮下出血、结膜下出血、眶内(最严重的是球后)出血、骨膜下出血等。临床表现除了有血液流出、皮肤隆起等之外,还可致眼球隆起、一过性复视等。轻者按压片刻即可。重者,即时冷敷按压、加压包扎。24小时后热敷。其他如眼肌损伤、外伤性白内障、延髓损伤及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亦可出现。杨光主任强调熟悉眼球局部解剖,掌握各穴位进针深度及方向,遇阻力不可强行刺入能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6,7]。

6.1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主因双眼视物成双7天就诊。患者自述7天前乘车受风后出现双眼视物成双,伴有头晕头痛,自行口服活血化瘀胶囊,但眼症未见好转,遂到天津某医院就诊,诊为麻痹性斜视OD,建议针灸治疗,患者遂于今日就诊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时查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球外转受限,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角约7mm。

复视像检查:水平复视,右侧分离最大,周边物像属右眼。其余眼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既往糖尿病10年。西医诊断:麻痹性斜视OD,糖尿病;中医诊断:风牵偏视;症候诊断:风痰阻络证。

治疗: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池、太阳、睛明、球后,攒竹、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除睛明,球后穴不施手法余穴均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因患者为初发病且体质较好,杨光主任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眼外肌直接针刺法(方法同前介绍)。

治疗结果:就诊时右眼外转受限,外转颞侧角膜缘距外眦角约7mm;治疗2周后右眼外转受限,外转颞侧角膜缘距外眦角约3mm;治疗4周后双眼转动灵活,复视消失。

7.讨论

按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目偏视”,最早见于《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邪中其精,精散则视歧,视歧则见两物。”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又如《诸病源候论》曰:“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杨光主任认为本病多本虚标实之症,常因风邪中络,或外伤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治疗原则以祛风、活血、通络、明目为主。针刺取百会以补中益气升阳,风池穴有疏风解表、清利头目,有明显改善脑的氧代谢及改善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眼动脉血流等作用[1]。配合攒竹、太阳、球后、睛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起到祛风散邪,活血通络,恢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使眼周各肌力恢复平衡,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的作用[8]。联合眼外肌直刺法,因直接刺激了麻痹肌,可使肌肉兴奋性和收缩力增强[4,9]而加速疾病痊愈。

【参考文献】

[1]杨光,李志勇,周颖,等.针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7):11.

[2]杨光.针刺对近视眼屈光状态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7,7(4):232.

[3]龙云生,杨光,刘岩,等.针刺对慢性眼病患者眼睑皮温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1):13.

[4]龙云生,杨光,李建平.针刺即时效应对麻痹性斜视眼斜视度的影响[J].天津中医,1998,15(3):123.

[5]刘岩,杨光,龙云生.针刺即时效应对眼压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4,14(5):41.

[6]杨光,李萍.针刺眼区穴常见意外情况防治[J].江西中医药,1994,25(S2):107.

[7]杨光,王淑玲.针刺致盲2例报告[J].天津中医,1996,13(1):6.

[8]童毅,杨光,刘颖,等.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9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5):55.

[9]费远丽,杨光.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治疗展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8):767.